2012年5月13日

鏡子被我捧在手裡,若莫一米四、五高,我讓鏡面背著自己。

2012年4月21日

花開

兩年前的這天,都是杜鵑盛放的時日,我們相見,第一次讓腳步走平行的路線。 

就像花開花落,我也願依生機的循環往復,每年隨花的姿態,再重述一遍,遇上你真幸運,以誌這天。

 2012年4月22日清晨


2012年3月2日

兩點回家






子夜,沿牛津路走向市中心,彷彿見到一切越軌的
百份百確認是大麻,在刺激嗅覺
酒醉半分醒的他出力踢堅實郵筒,起動節拍
道上的燈光幾乎只來自炸雞店,快三時了,要嚥什麼下肚
沒有招牌的空建築其實從早到晚都沒亮,此時漆黑才被察覺
身子被羽絨牢套但還打顫,冷不防一陣風劃來
是幾乎不穿衣的一群女子,如常快步走過

2012年2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

wild things

okay, I have spent enough time on the workshop, the artwork and articulating my emotions and relationship. Time to return to IT: the open space presentation, my project, the wild things, the stories and the trajectories.



I made a mistake and I never forgot
I tied knots in the laces of
My worried shoes
And with every step that I'd take I'd remember my mistake
As I marched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In my worried shoes

And the feet broke free
I didn't need to wear
Then I kne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orrying and caring
'Cause I've got a lot of walking to do
And I don't want to wear
My worried shoes

(it's going to be the last day of feb)

2012年2月23日

again








2012年2月14日

anxious landscape



I am anxious, feeling weak and powerless in this city now.

Where am I going?

2012年1月10日

sometimes
always sometimes
sometimes always
always

incomprehensible.

2012年1月4日

low tide

the only thing I am sure is that I am in a deep low tide, what I desperately need is to reinvent myself.

2011年12月31日

this is simply too _______

2011年12月29日

怪物

一個星期前,你還處於自信的頂端,覺得世界很大很美好,予取予攜,沒什麼可挑剔埋怨的,而且有人與你分享這美好,你正慢條斯理地回想,等待目送這一年的離去。

一個星期後,你處於見不到盡頭的底層,覺得自己不過是隻怪物,一切都在意料之外。過去這些年頭,你開始學會欣賞與建立自己,以為個性、特立獨行、有點怪和與週遭不同的自己,終於找到了立身之所,構造起自己的世界來。

然而,你被提醒你的怪異,難被消化。沒有什麼比怪異更能否定自己,及讓自己否定自己的了。

2011年12月7日

更冷的地方

胡燕青有本少年文學作,叫《更暖的地方》,在書店見到它,總是想到很遠。這幾天又想到它。當氣溫降至接近零度時我就亂想,像我這住在亞熱帶的人,遠走逐夢,總似是意味著前往更冷的地方。而更暖的地方,本身就成了一種鄉愁。

---

八月英國騷亂之後,這城充斥著I♥MCR的語句,以總總形式出現。近日報上的調查報告指這個島國騷亂與貧困的中心,都集中在此等待被愛的城市。對我來說,這兒除了有那一段段說不厭的歷史或壓縮成fetish的時間外,還有世上最讓我敬重的唱片店,然後就一無是處,還不至於要與之談半段戀愛。

---

聽說六十多歲的冰川學家退下來後,老闆就成了學系裡最老的人。聽說他五十六歲了。我無法相信這數字,老闆在我眼中還像一個嬉皮士,有時更覺得他很會打架,而他,竟比我大三十歲。三十年之後,如果我不像老闆一樣是個五十六歲勉力而為的嬉皮學者的話,我會是個怎樣的人?近一陣子愈加領會到所謂的志向、目標、理想不過是像海浪漲退般的東西。所謂正經的行進,與其說是物理學中的直線因果,不如說是像生物演化般,充滿意外、變動與隨機。在學系網頁上,可見到老闆本科時諗生物工程,他可有想到自己數十年後時常談革命?要談三十年後,好像自然而然就要談什麼遠大的。然而要用力去設想的話,我只希望自己還會被簡單的點子和思想打動與取悅(尤其在電影院,若那時還有的話),還可以跟同學並肩看海聊天。而可以的話,最好都在更暖的地方發生。

三十年後,連2046都還沒到來,所有的大限都那樣遙遠。

2011年11月21日

前進進和魏德聖

想偷偷地在此為他們用力拍掌。

《十七個可能與不可能發生在2012的戲劇場景》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種反叛,不好記、過長、少眾(向新文本劇作家Martin Crimp致敬,不管你我是否知道)。這是《斜路黃花》之外,今年最讓我看得開懷的劇場作。那種過度的書卷味,對知識的高度尊重,在香港無出其右。大量的互文性,尤其是不斷談到1Q84和兩個月亮,讓觀眾如我很易投入。想像可能與不可能,從來都是最革命性的。能夠在香港開展這個深度的議題探索,非常有勇氣。

至於《賽德克·巴萊》暫只看了上半,那是另一種視野,與另一種勇敢。相對於上述的少眾,它代表一種企圖奪取最多認同的冒險。能夠在一部近乎荷李活式的大片中,保留這樣多的矛盾與歧義,但又能獲得七憶票房,毋寧是將一切對觀眾的預設拋棄。

把他們連起來的,竟都是反叛與「革命」。記得兩年前,我非常喜歡Rebel without a cause這電影名字,喜歡得在上課時談了一會。with or without a cause?我想那兩個創作都在回應這問題啊。

p.s.
距離2012年12月21日,還有一年。

2011年11月13日

軟殼蟹

軟殼蟹賣的是什麼呢?也許就是那種「之間」,放在口裡的是螃蟹,但又不完全是。是否就像青春?既不稚嫩,亦不完全世故,就是那種之間。誰首先想到去吃那些仍在脫殼銳變的螃蟹?如果要說乘「人」之危,這大概就是極致了。聽說大部份軟殼蟹的品種都是藍蟹,而原來它在遇熱後會變紅,只因顯現出藍色的元素會消散,只剩下蝦紅素。

2011年11月9日



深夜裡,想到自己的不完美,不,該是自己的種種「缺失」(這詞原本甚文雅啊),就內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