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3日

過節

無得過這一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其實比無得過春節的感受大得多了,哈哈。不過聽說今年學生票只得六折,真不知是誰的鬼主意了。當然,若我還在香港,大概學生票也與我無關。雖然無法參加,但當中幾齣電影我在這邊的電影院已看過,在此就推薦一下,也把我的心水列出來。各位有幸參與的,快去購票吧!看了一遍片單,這一年吸引力大的電影也為數不少。

看過而推薦的有四齣。影迷嘉年華section中的"七個角色尋找卜戴倫"(I'm not there),這個譯名可說是極盡荒謬之能事,但電影確實精采。你不需要對Bob Dylan有任何認識,導演對"傳記電影"類型的變奏,令人賞心閱目。"浪蕩天涯" (Into the wild)這個譯名稍微好一點,電影改編自著名小說,影像與內容也發人深省。這兩齣都是娛幾性高的電影。至於另外兩齣看的時候都要點耐性,因為都是大量運用長鏡頭的一類,但相信我,它們都是一等一的masterpiece。首先是大師級section中的"倫敦來客"(The man from London),是大導Bela Tarr之作,若喜愛黑白電影絕對不能錯過。此外就是作者風section中的謐光(Silent Light),這是在四齣之中我最為推薦的,尤其電影首尾六分鐘已成電影史上經典,而全片鏡頭經營之細膩,把大部份現時的電影都比下去。這齣電影在倫敦上映時好評如潮,還被Sight and Sound選為2007十大電影之一(其實它也早在康城贏得評審團獎)。

其他心水之選就從簡吧,都是大路之選。閉幕電影Martin Scorsese的Shine a light是關於Rolling Stones的紀錄片,樂迷不能錯過,雖然在正場上映機會該不小。同是閉幕的"咖啡,或茶"有舒琪(影評人)久違之作,且看他尖酸的評論背後,拍來的電影是什麼模樣影(他上一齣"虎度門"已是1996年的事,甚得我心)。迷嘉年華section中的Once(一奏傾情)早就想看,只是這邊上映時錯過了。作者風section的幫幫我愛神自是蔡明亮和小康迷的必看;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則是喜見再有香港導演直接介入社會問題。自主黑白道section有Gus Van Sant的Paranoid Park,又是在西方大受好評之作。中國電影section的顧長衛、王小帥和寧浩引得我流口水,其他我不認識的也似乎很可觀。影人影事section的小賈回家大衛連治簡直要了我的命,救命,拜托大家替我看我那份。至於楊德昌全展,相信我,拼了命看得幾多場就看幾多場吧,不會後悔的;至於Ingmer Bergman那些回顧,就看你在追趕電影節的途上能剩多少心力了。其實,說到底,電影節最精采的主菜還不是這些帶點expectation的片單,而是一堆只看過那"丁屎咁大張"照片和幾十字簡介就選下的不知名電影。驚喜和失望,追追趕趕高高低低,才是電影節的核心。換算過來,加上學生折扣一齣電影才不足3英鎊,相比倫敦國際電影節的6鎊起價,誰說香港不是看電影的天堂?去吧,尤其是還有學生證的你你你。

最後要說一句,竟然有曾志偉回顧;啊…我好想好想好想好想好想在大銀幕看一次"半枝煙"

2008年2月17日

0.14kg














2008年2月16日

病癒


' One of the seminal films of the 1960s ' from BFI Feburary guide

在不用上課的reading week患上感冒,也不知是幸運或不幸了。一連病了數天,一直處於迷糊狀態,直至昨天晚上,終於肯定自己病癒了。因為,竟然看完整齣81/2都沒有睡覺!

話說Fellini眾多電影中以81/2最為人稱頌,但也最出名於深奧難明,聽說少點耐性都容易在戲院睡著,這次去看也只是抱著朝聖心態,也預了會看得一頭霧水。誰知這樣的電影依然是一票難求!早前回香港時的費里尼回顧展中,也盡力去看了四齣,只是81/2的票早就賣完,當時無緣一睹它的風采。怎料這次在差不多'永不爆滿'的BFI,居然在放映前40多鐘已全院滿座,等候waiting list tickets的人龍也排了起來。我也只好乖乖走到龍末等候,還幸最後有人把票退掉,我就剛好在候補的名單內。但在我拿到票時排在後面的人還有不少,不知最後有多少人無法進場。也不知這進場的人當中有多少是遇上美麗的誤會,胡亂購票進場卻遇上世紀難明的電影。

其實電影初段我也覺得甚為難捱,但越到後半就越看出趣味來。由於不是寫影評,而且電影難以消化,所以暫且先說個簡單的原因,就是Fellini挑選的男女主角都太美了,往往被角色的表情牽引過去。Mastroianni加上那副眼鏡自是無話可說,而幾位女角們也一如其他Fellini電影中的女演員一樣出眾,真不知道是Fellini的慧眼還是義大利人得天獨厚了。尤其是Anouk Aimée,簡直成為我最喜愛的女演員之一,之前看La Dolce Vita時卻未有這樣強烈的感覺。上網一查,原來她已75歲有多,81/2大概捕捉了她最風華絕代的一段歲月。而且,跟Mastroianni一樣,眼鏡最迷人。






看了五部Fellini電影後,還是要大讚Nin Rota華美的配樂。除此之外,始終最愛的還是Nights of Cabrina那振奮人心的故事,和Giulietta Masina那卡通人物般的樣子和可愛的演技,始終逆流而上的故事,都需要配襯點卡通色彩吧。對Giulietta的印象深刻,也讓人明白為何Fellini身邊美女如雲,Giulietta依然有無可取代的最重要位置。

2008年2月13日

情詩

情詩,該是什麼樣子?Joy Division主音Ian Curtis的傳奇一生與他創作的歌詞均為人津津樂道,去年大熱電影Control就把他短短人生的故事交代了一遍。那齣電影的編劇與監制就是他生前的妻子Deborah Curtis,而她其實早在1995年就已寫下Touching from a distance一書,記下Ian Curtis仍在世時那段日子。我無法知曉情詩該是什麼樣子的,但若能讓收到的人在整整二十二年後仍能記得,那該是首不錯的情詩了。

1973年2月14日,Ian Curtis 17歲,他寫下了這首詩送給當時仍未跟他結婚的Deborah Woodruff:

I wish I were a Warhol silk screen
Hanging on the wall
Or little Joe or maybe Lou
I'd love to be them all
All New York City's broken hearts
And secrets would be mine
I'd put you on a movie reel
And that would be just fine

1995年,Touching from a distance出版,這首詩印在最前的幾頁中。正文開始不久,Deborah Curtis就述說著,她還記得Ian Curtis二十年前第一次約她出外的日子。送給所有有情人,這個無法用色彩拍成的愛情故事,以及這首"情詩"。

2008年2月9日

網絡政治

話說一年級時修了一科叫Cyber Politics,因為走堂太頻,基本上到畢業我都不知道什麼叫網絡政治。但我有花過少許工夫學政治哲學,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叫"平等",這是一種政治理想。

如果沒有理解錯,平日我們總以為只是御宅族的討論區社群,這次遊行的目的,就可以理解為,對政治社群中兩大理想的追求:自由和平等。選擇性執法,尤其是對無業者的有色眼鏡,違反了平等的要求;免除白色恐怖,則是對自由的要求。我們都知道,大部份的網民根本都沒有被捕的危險,這種反抗權威的舉動,不能被貶為保護自己的表現,正正相反的是,遊行表現的是超越了個人的普遍性要求,對不公正權威的不滿。

遊行的路線明顯跟以往不同,因為目的地改了在警察總部,而不是政府總部。正好暴露了,政府(國家)的本質本來就鑲陷於使用暴力之中。
-----------------------
撐網民,反對警方選擇性執法
日期:2008年2月10日(星期日)
集合時間:下午1時正
目的地:銅鑼灣維園南亭集合(噴水池)
請大家明天到銅鑼灣維園南亭集合(噴水池),後遊行至警察總部。抗議警權濫權,保障網絡自由

2008年2月8日

"Young people everywhere have been allowed to choose between love and a garbage disposal unit. Everywhere they have chosen the garbage disposal unit. "
----Guy Debord

最近該沒有什麼話題比在網上流傳的大堆裸照更受注目了。剛過去的週三,我也跟一班同學用了兩小時談"裸"。說的其實是一幅繪畫不是繪畫,地圖不是地圖的作品;在一節建築系的課堂上,教授只映出了一張由Guy Debord在1957年創作的圖象:"The Naked City" (下圖)。然後,班上的十多人和教授就該圖談了兩個小時,那是來到這處以來上過最有趣的課堂。



這幅是二十世紀最聞名的再現城市(representating city)的圖象之一,圖中一塊塊的黑白塊狀,其實都是從巴黎的地圖抽取下來的。然而,我們無法知道它們是否來自同一地圖,比例是否一致,也無從知曉它們原來所在的位置是否現在看到的地方。 如果要你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這是否/可否是一幅"地圖",你會怎樣回答?兩個小時的討論可說就花在這個問題上。

紅色箭咀給我們的啟示可能是,一種有別於慣常在城市中走動的方式,但箭咀也指向不在塊狀地圖的空白地方,仿如指引我們探索城市未知的領域。那不一定是走慣的大路,交通工具行走的路線,那可能只是一種drifting的方向/無方向。 同時,左下角的小字按法文譯,為"places of emotional intensity"。塊狀地圖呈現的若是感覺/情緒/記憶的地點,那不正正反映了我們使用城市和對待城市的方式?我們無法完全理解生活在當中的城市,城市本身就成了遊戲的場所:若The Naked City只是'one of the million ways to portray the city",那我們使用城市的方式亦或許只是"one of the million ways of playing (in) the city"。

如此一來,我們慣常使用的地圖,又其實有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準確"和"實用"呢?這是一幅地圖為另一種地圖引申出來的問題。一個有趣的現象可能是,"We never experience the city like a map!"以此來說,城市永遠都是未知的,尤其地圖無法讓我們知道更多。如果說"地圖王"的地圖是a promise of certainty",那麼The Naked City提供給我們的,就是"a promise of uncertainty"。 如果說製造這地圖是一個遊戲,Guy Debord就用了不一樣的規則。教授說了個很有趣的倒子,來說明為何自己使用一套新的規則,往往可以讓我們獲得自由,因為我們發現了之前約束著自己的規則!

他舉的是法國作家Georges Perec,他曾在1969年完成一部300頁,從沒有用過有 'e'字的小說!三年後,他又寫出了一篇全篇只用e當母音的小說!而e這個字母是法文中(也是英文中)最常用的字母。這個瘋狂的遊戲,可說是最用一種自我加諸的規矩,去克服另一不易見的規矩的最神奇例子。

如果要說The Naked City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可能就是提示了重組/戲玩成市的無限可能。班上一位同學就舉了他朋友創作電影的例子。他的朋友去到一個從沒到過的城市,走在街上,每到一個街口就選擇轉向什麼方向,同時他要細緻講述他為何要這樣選、感受到什麼、引起了什麼記憶之類,整個過程都被拍下。這個電影,就構成了獨一無二的城市經驗。來自德國的同學也為我們介紹了Hamburg的一個campaign,讓人們在土地上隨意建出自己playful古怪的房屋,脫離一式一樣的住屋選擇。

Guy Debord是Situation International的代表人物,這個詳細的不談,但SI可說是過去五十年來離經叛道、反抗秩序地遊玩,玩得最天馬行空的團體,也是對空間最敏感的藝術家們。其中最深印象的就是他們提議在街上放有開關制的街燈!而且他們有好一個宗旨:Never Work,難怪Henri Lefebvre和其他人也對他們是怎麼活過來如此大惑不解。如果在香港每個建築行業裡的人也知一點Guy Debord、Situationist的理論,也看過這幅"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s of city',我們的城市該會好玩一點。至少比流傳的照片有趣。

2008年2月6日

花非花



詳情略去,總之今天去了個較遠的地方,參加一個seminar,聽了場非常精采的演講。講者其中一個例子令我印象深刻,想分享一下。

我們見到上圖裡的東西,當然會直接了當地指出那是花。但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從來都不是flower,而是flowering。不解釋太多,明白的就會明白。講者用這個例子,大概是說明人們在觀察社會事件或理解問題時對過程和軌跡的忽略。其他太學術的不說了,但理解這一點再放於日常生活,的確會有許多啟發。

花非花,霧非霧,原來可以這樣有意思。

2008年2月2日

懶散

過去一星期懶散得很,只是勉強把要看的reading看一遍就收工。如果這兒反映我的生活,當然也有了五天的空空如也。但心知這樣極為不妙,所以踏入二月,也就提醒自己要勤力。

要開工了。

在此先寫幾個字,作為驅趕懶惰的一部份。其實二月要做的事,都是為未來而做的,要寫兩份proposal。proposal,本來就是指向未來的東西(所以不要隨便作任何形式的propose,它包含一個重要的時間向度)。沒有確定的未來的人,自然就要時時刻刻想proposal,寫proposal,交proposal了。也因為加此,這將會是關鍵時刻。

唉,寫完也覺得上面的文字好悶。這個週未希望可以補上一些有趣的見聞,現在先要回覆和傳出大量被我遺棄了的電郵,整理好我的生活步伐。

對了,那些被遺棄了的留言也回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