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
2009年3月16日
2009年3月8日
想起故事
Ming Pao Daily News
D08 | 世紀 | 世紀‧觀念 | By 楊照
2005-06-10
故事被評論癖取代
是這樣嗎?是,也不是。的確,故事正從我們生活中消失;的確,愈來愈難被好的故事感動、影響了。不過,故事,與講故事的人,難道真的都不見了嗎?
怎麼會沒有故事,沒有講故事的人呢?故事之所以逐漸離我們遠去,問題恐怕不只出在「生產者」,更該負責的也許是「消費者」吧!半個多世紀前,德國思想家本雅明(WalterBen-jamin)寫過一篇題名為〈說故事者〉的文章,開頭就感嘆:「(說故事者)離我們愈來愈遠了。……說故事的藝術就要終結了。我們愈來愈難遇到可以好好說個故事的人。愈來愈常碰到:有人表示聽故事卻只能換得滿場尷尬的局面。」
本雅明的感嘆,半個多世紀後在台灣有許多迴響。很多人抱怨電視連續劇不好看,小說不好看,抱怨這些做連續劇、寫小說的人,「都不會講故事了!」也抱怨:「現在都沒有人會講故事了!」
是這樣嗎?是,也不是。的確,故事正從我們生活中消失,的確,愈來愈難被好的故事感動、影響了。不過,故事與講故事的人,難道真的都不見了嗎?
我就認識一個天生的講故事好手,黃春明先生。他隨時隨地能講、愛講好聽的故事。前幾天,他到電台上我主持的節目,說他在宜蘭新辦的一本同仁雜誌《九彎十八拐》,以及他幫蘭陽戲劇團編的新版歌仔戲《白蛇傳》。節目開始前,我跟黃春明閒聊,說我最喜歡宜蘭雙連埤,尤其黃昏景致令人流連。進了一段現場訪談,廣告時間到了,黃春明突然對我說:「你知不知道雙連埤有一隻三腳豬?」
你知 道三 腳豬 的故 事結局 嗎?
這隻三腳山豬小時候被獵人陷阱夾到,因為牠長得太瘦小了,陷阱沒有夾住牠,卻夾斷了牠的腿,所以讓牠逃走了。不知怎地,原本瘦小的山豬,後來長得又大又壯,開始下山報仇了。不只報自己的斷腿之仇,還要為更多被人類捕殺的同伴報仇。三腳豬又壯又快又精,獵人們都被牠整得天翻地覆。
黃春明突然又說:「你知道三腳豬的結局是怎樣嗎?都沒有人知道牠怎麼消失的。」原來是一個暴風雨的夜晚,三腳豬在山崖上遇到了一個恐怖黑影矗立眼前,牠使出最大力氣朝那黑影撞去,那黑影竟然絲毫不動,三腳豬拚出全力絕不退讓,三隻腳拚命撑在地上使力,雨打下來,雨水混着牠頭上猛撞流出的血滴下來,牠不服輸,再一用力,那黑影畢竟被牠推動了,一分、一時……
講到這裏,廣告時間結束,我們又進現場訪談了。真是驚人的說故事本能,在短短兩、三分鐘內,黃春明就即興認真而精彩地講了一個故事,至少是四分之三個故事吧!
你想聽里斯本出航的故事嗎?
怎麼會沒有故事,沒有講故事的人呢?故事之所以逐漸離我們遠去,問題恐怕不只出在「生產者」,更該負責的也許是「消費者」吧!
回到本雅明的那篇文章,他清楚明白點出了過去「說故事者」最重要的特質:他們都來自遠方,帶着一身與我們熟知的生活環境完全不同的經驗。故事之所以迷人,因為故事述說的,是某種對我們如此陌生的事物,我們不該相信,卻透過說故事者的權威,使我們不得不信。
故事與說故事者的黃金年代,應該是大航海發現期吧!每一個海港只要有遠航的船隻歸來,家家戶戶就扶老攜幼趕到碼頭上,興奮熱切地等着要聽故事。船上下來的人,一定有一個被推為代表,他可能是水手、可能是傳教士、也可能是隨船去調查遠方動植物或土俗人種的學者,就在帶有鹹味的海風中,說故事的人開口說:「我們離開里斯本出航的第八十三天,左船舷突然浮現了物體的陰影,巨大如陸地, 然而卻又快速移動朝我們而來……」所有人屏息聽着,他們心底無意識早已準備好了:這將是個荒誕奇異的故事,然而他們願意相信。
那是人對於世界還充滿無知與好奇的時代,那也是人還沒那麼自信自我的時代。每個人內心保留着很大一塊沒有把握的空間,曖昧的空間,準備如實地接近在看不見的遠方,的確會發生些我們不了解、我們不能想像的事。
例如在世道輪迴裏,會有一尾報恩的蛇,化做人形與其恩人結為夫妻,卻陰差陽錯被她的恩人給害了。例如說和我們一般世俗生活,平行存在着另一個武俠、江湖的世界,那世界裏的人或者可以飛簷走壁、或者可以吐劍光奪人首級於百步之外,他們各有師父、各有幫派,也就各有複雜的恩仇。就在我們看不到、或看不出來的那塊空間裏。
故事消失,其實是因為聽故事的人不再好奇,也就是,不再對故事感到謙卑。現在的人不再覺得有什麼樣的經驗,是我們不知道的,整個世界都不神秘了,每個可能藏着秘密的角落都被探索過了,於是我們收拾起好奇的人,從聽故事者的角色,徹底改換成評論者的角色。
你情願評論也不想聽故事嗎?
真正消逝了的,是聽故事的人。沒人再要認真聽故事,進入故事的異質世界。故事還沒開始之前,我們已經先準備好要評論了。「這怎麼可能?」「這隻豬應該要會飛才好吧?」「那尾蛇幹嘛得是女的呢?牠不能變成男的跟許仙當朋友嗎?」……評論一開始,故事就完蛋了。因為評論者就把自己擺放得比故事地位高,他們沒打算要和故事平起平坐,更沒打算要張着合不攏的嘴,單純地接受故事、享受故事。
現在的人們,不再從聽故事、相信故事裏得到樂趣,最大的樂趣變成了是發表對故事評頭論足的種種意見。於是反過來,這種態度也就決定了什麼樣的事會引起這個社會興趣,什麼不會。
別人真正奇特異質的經驗,這個社會沒有興趣。雖然那些遠洋船隻上的水手們,可能還是有一大堆稀奇古怪的航海經驗,然而誰會再跑到碼頭上去聽他們訴說呢?白蛇青蛇水淹金山寺,或者屈原投江的故事,每年端午節行禮如儀講一講,可是人們也不會真的有興趣了,因為那和他們「無關」,他們沒辦法用自己狹窄的人生去評論白蛇青蛇,或三閭大夫。
那什麼才會引起興趣呢?倪敏然之死、倪敏然與夏禕的關係,這些,會有興趣。因為每個人都可以覺得自己有資格有能力評論他們的行為、他們之間的糾結,這種新聞,不只滿足了社會上的偷窺癖,還滿足了眾說紛紜的「評論癖」。
太多人靠評論別人來解決自己生活上的單調與無聊,這個時代這個社會,本來最能排遣單調與無聊的故事,因而就被冷落在一旁了。如果打一開始,你就不相信雙連埤真的有一隻三腳山豬,那你也就不會好奇:風雨夜,三腳豬到底遇上了什麼樣的鬼怪強敵,三腳豬的結局又到底如何?
D08 | 世紀 | 世紀‧觀念 | By 楊照
2005-06-10
故事被評論癖取代
是這樣嗎?是,也不是。的確,故事正從我們生活中消失;的確,愈來愈難被好的故事感動、影響了。不過,故事,與講故事的人,難道真的都不見了嗎?
怎麼會沒有故事,沒有講故事的人呢?故事之所以逐漸離我們遠去,問題恐怕不只出在「生產者」,更該負責的也許是「消費者」吧!半個多世紀前,德國思想家本雅明(WalterBen-jamin)寫過一篇題名為〈說故事者〉的文章,開頭就感嘆:「(說故事者)離我們愈來愈遠了。……說故事的藝術就要終結了。我們愈來愈難遇到可以好好說個故事的人。愈來愈常碰到:有人表示聽故事卻只能換得滿場尷尬的局面。」
本雅明的感嘆,半個多世紀後在台灣有許多迴響。很多人抱怨電視連續劇不好看,小說不好看,抱怨這些做連續劇、寫小說的人,「都不會講故事了!」也抱怨:「現在都沒有人會講故事了!」
是這樣嗎?是,也不是。的確,故事正從我們生活中消失,的確,愈來愈難被好的故事感動、影響了。不過,故事與講故事的人,難道真的都不見了嗎?
我就認識一個天生的講故事好手,黃春明先生。他隨時隨地能講、愛講好聽的故事。前幾天,他到電台上我主持的節目,說他在宜蘭新辦的一本同仁雜誌《九彎十八拐》,以及他幫蘭陽戲劇團編的新版歌仔戲《白蛇傳》。節目開始前,我跟黃春明閒聊,說我最喜歡宜蘭雙連埤,尤其黃昏景致令人流連。進了一段現場訪談,廣告時間到了,黃春明突然對我說:「你知不知道雙連埤有一隻三腳豬?」
你知 道三 腳豬 的故 事結局 嗎?
這隻三腳山豬小時候被獵人陷阱夾到,因為牠長得太瘦小了,陷阱沒有夾住牠,卻夾斷了牠的腿,所以讓牠逃走了。不知怎地,原本瘦小的山豬,後來長得又大又壯,開始下山報仇了。不只報自己的斷腿之仇,還要為更多被人類捕殺的同伴報仇。三腳豬又壯又快又精,獵人們都被牠整得天翻地覆。
黃春明突然又說:「你知道三腳豬的結局是怎樣嗎?都沒有人知道牠怎麼消失的。」原來是一個暴風雨的夜晚,三腳豬在山崖上遇到了一個恐怖黑影矗立眼前,牠使出最大力氣朝那黑影撞去,那黑影竟然絲毫不動,三腳豬拚出全力絕不退讓,三隻腳拚命撑在地上使力,雨打下來,雨水混着牠頭上猛撞流出的血滴下來,牠不服輸,再一用力,那黑影畢竟被牠推動了,一分、一時……
講到這裏,廣告時間結束,我們又進現場訪談了。真是驚人的說故事本能,在短短兩、三分鐘內,黃春明就即興認真而精彩地講了一個故事,至少是四分之三個故事吧!
你想聽里斯本出航的故事嗎?
怎麼會沒有故事,沒有講故事的人呢?故事之所以逐漸離我們遠去,問題恐怕不只出在「生產者」,更該負責的也許是「消費者」吧!
回到本雅明的那篇文章,他清楚明白點出了過去「說故事者」最重要的特質:他們都來自遠方,帶着一身與我們熟知的生活環境完全不同的經驗。故事之所以迷人,因為故事述說的,是某種對我們如此陌生的事物,我們不該相信,卻透過說故事者的權威,使我們不得不信。
故事與說故事者的黃金年代,應該是大航海發現期吧!每一個海港只要有遠航的船隻歸來,家家戶戶就扶老攜幼趕到碼頭上,興奮熱切地等着要聽故事。船上下來的人,一定有一個被推為代表,他可能是水手、可能是傳教士、也可能是隨船去調查遠方動植物或土俗人種的學者,就在帶有鹹味的海風中,說故事的人開口說:「我們離開里斯本出航的第八十三天,左船舷突然浮現了物體的陰影,巨大如陸地, 然而卻又快速移動朝我們而來……」所有人屏息聽着,他們心底無意識早已準備好了:這將是個荒誕奇異的故事,然而他們願意相信。
那是人對於世界還充滿無知與好奇的時代,那也是人還沒那麼自信自我的時代。每個人內心保留着很大一塊沒有把握的空間,曖昧的空間,準備如實地接近在看不見的遠方,的確會發生些我們不了解、我們不能想像的事。
例如在世道輪迴裏,會有一尾報恩的蛇,化做人形與其恩人結為夫妻,卻陰差陽錯被她的恩人給害了。例如說和我們一般世俗生活,平行存在着另一個武俠、江湖的世界,那世界裏的人或者可以飛簷走壁、或者可以吐劍光奪人首級於百步之外,他們各有師父、各有幫派,也就各有複雜的恩仇。就在我們看不到、或看不出來的那塊空間裏。
故事消失,其實是因為聽故事的人不再好奇,也就是,不再對故事感到謙卑。現在的人不再覺得有什麼樣的經驗,是我們不知道的,整個世界都不神秘了,每個可能藏着秘密的角落都被探索過了,於是我們收拾起好奇的人,從聽故事者的角色,徹底改換成評論者的角色。
你情願評論也不想聽故事嗎?
真正消逝了的,是聽故事的人。沒人再要認真聽故事,進入故事的異質世界。故事還沒開始之前,我們已經先準備好要評論了。「這怎麼可能?」「這隻豬應該要會飛才好吧?」「那尾蛇幹嘛得是女的呢?牠不能變成男的跟許仙當朋友嗎?」……評論一開始,故事就完蛋了。因為評論者就把自己擺放得比故事地位高,他們沒打算要和故事平起平坐,更沒打算要張着合不攏的嘴,單純地接受故事、享受故事。
現在的人們,不再從聽故事、相信故事裏得到樂趣,最大的樂趣變成了是發表對故事評頭論足的種種意見。於是反過來,這種態度也就決定了什麼樣的事會引起這個社會興趣,什麼不會。
別人真正奇特異質的經驗,這個社會沒有興趣。雖然那些遠洋船隻上的水手們,可能還是有一大堆稀奇古怪的航海經驗,然而誰會再跑到碼頭上去聽他們訴說呢?白蛇青蛇水淹金山寺,或者屈原投江的故事,每年端午節行禮如儀講一講,可是人們也不會真的有興趣了,因為那和他們「無關」,他們沒辦法用自己狹窄的人生去評論白蛇青蛇,或三閭大夫。
那什麼才會引起興趣呢?倪敏然之死、倪敏然與夏禕的關係,這些,會有興趣。因為每個人都可以覺得自己有資格有能力評論他們的行為、他們之間的糾結,這種新聞,不只滿足了社會上的偷窺癖,還滿足了眾說紛紜的「評論癖」。
太多人靠評論別人來解決自己生活上的單調與無聊,這個時代這個社會,本來最能排遣單調與無聊的故事,因而就被冷落在一旁了。如果打一開始,你就不相信雙連埤真的有一隻三腳山豬,那你也就不會好奇:風雨夜,三腳豬到底遇上了什麼樣的鬼怪強敵,三腳豬的結局又到底如何?
2009年3月7日
時代,有沒有欠誰
難得的機會,跟老師與一班學生去看嚴浩32年前拍下的1977青年人。老師說,他是當年伏在電視機前看過的。放映與映後座談會,加起來有四個小時,衝擊感動百感交集不是沒有,然最難以忘懷的是舒琪先生回答老師的一句:"時代,確實是欠了現在的年青人太多"。聽後眼框濕潤起來,不能自己。既不是說中心內那句,也不是自憐自哀,但眼自自然就紅起來。是承受不起嗎?還是覺得這樣的說法太危險?不知道,但也許飯後一位同學分享的半句話才說中了心聲。很怕,在可以作的有限選擇之中,未來回頭時會覺欠時代太多,時代卻不曾欠自己。世界、時代,從來,都是些前推後擁的海浪而已?
我總是想起最近讀到,一篇呂大樂寫的,懷念趙來發的文章。文中他說到三十多年前與趙並肩作戰,在大學中日夕共談理想。畢業後一個暑假他們歐遊,在某城市的火車站告別。這一再見,彼此就走上全然不同的道路,各自闡釋理想的路徑。那個告別的場面,總是不斷在我腦中形象化起來。時代,也給了他們不同的道路。
I travel each, and every high way. And more, much more than this.
我總是想起最近讀到,一篇呂大樂寫的,懷念趙來發的文章。文中他說到三十多年前與趙並肩作戰,在大學中日夕共談理想。畢業後一個暑假他們歐遊,在某城市的火車站告別。這一再見,彼此就走上全然不同的道路,各自闡釋理想的路徑。那個告別的場面,總是不斷在我腦中形象化起來。時代,也給了他們不同的道路。
I travel each, and every high way. And more, much more than this.
2009年3月1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