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2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
wild things
okay, I have spent enough time on the workshop, the artwork and articulating my emotions and relationship. Time to return to IT: the open space presentation, my project, the wild things, the stories and the trajectories.
I made a mistake and I never forgot
I tied knots in the laces of
My worried shoes
And with every step that I'd take I'd remember my mistake
As I marched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In my worried shoes
And the feet broke free
I didn't need to wear
Then I kne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orrying and caring
'Cause I've got a lot of walking to do
And I don't want to wear
My worried shoes
(it's going to be the last day of feb)
I made a mistake and I never forgot
I tied knots in the laces of
My worried shoes
And with every step that I'd take I'd remember my mistake
As I marched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In my worried shoes
And the feet broke free
I didn't need to wear
Then I kne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orrying and caring
'Cause I've got a lot of walking to do
And I don't want to wear
My worried shoes
(it's going to be the last day of feb)
2012年2月14日
2012年1月10日
2012年1月4日
2011年12月31日
2011年12月29日
2011年12月7日
更冷的地方
胡燕青有本少年文學作,叫《更暖的地方》,在書店見到它,總是想到很遠。這幾天又想到它。當氣溫降至接近零度時我就亂想,像我這住在亞熱帶的人,遠走逐夢,總似是意味著前往更冷的地方。而更暖的地方,本身就成了一種鄉愁。
---
八月英國騷亂之後,這城充斥著I♥MCR的語句,以總總形式出現。近日報上的調查報告指這個島國騷亂與貧困的中心,都集中在此等待被愛的城市。對我來說,這兒除了有那一段段說不厭的歷史或壓縮成fetish的時間外,還有世上最讓我敬重的唱片店,然後就一無是處,還不至於要與之談半段戀愛。
---
聽說六十多歲的冰川學家退下來後,老闆就成了學系裡最老的人。聽說他五十六歲了。我無法相信這數字,老闆在我眼中還像一個嬉皮士,有時更覺得他很會打架,而他,竟比我大三十歲。三十年之後,如果我不像老闆一樣是個五十六歲勉力而為的嬉皮學者的話,我會是個怎樣的人?近一陣子愈加領會到所謂的志向、目標、理想不過是像海浪漲退般的東西。所謂正經的行進,與其說是物理學中的直線因果,不如說是像生物演化般,充滿意外、變動與隨機。在學系網頁上,可見到老闆本科時諗生物工程,他可有想到自己數十年後時常談革命?要談三十年後,好像自然而然就要談什麼遠大的。然而要用力去設想的話,我只希望自己還會被簡單的點子和思想打動與取悅(尤其在電影院,若那時還有的話),還可以跟同學並肩看海聊天。而可以的話,最好都在更暖的地方發生。
三十年後,連2046都還沒到來,所有的大限都那樣遙遠。
---
八月英國騷亂之後,這城充斥著I♥MCR的語句,以總總形式出現。近日報上的調查報告指這個島國騷亂與貧困的中心,都集中在此等待被愛的城市。對我來說,這兒除了有那一段段說不厭的歷史或壓縮成fetish的時間外,還有世上最讓我敬重的唱片店,然後就一無是處,還不至於要與之談半段戀愛。
---
聽說六十多歲的冰川學家退下來後,老闆就成了學系裡最老的人。聽說他五十六歲了。我無法相信這數字,老闆在我眼中還像一個嬉皮士,有時更覺得他很會打架,而他,竟比我大三十歲。三十年之後,如果我不像老闆一樣是個五十六歲勉力而為的嬉皮學者的話,我會是個怎樣的人?近一陣子愈加領會到所謂的志向、目標、理想不過是像海浪漲退般的東西。所謂正經的行進,與其說是物理學中的直線因果,不如說是像生物演化般,充滿意外、變動與隨機。在學系網頁上,可見到老闆本科時諗生物工程,他可有想到自己數十年後時常談革命?要談三十年後,好像自然而然就要談什麼遠大的。然而要用力去設想的話,我只希望自己還會被簡單的點子和思想打動與取悅(尤其在電影院,若那時還有的話),還可以跟同學並肩看海聊天。而可以的話,最好都在更暖的地方發生。
三十年後,連2046都還沒到來,所有的大限都那樣遙遠。
2011年11月21日
前進進和魏德聖
想偷偷地在此為他們用力拍掌。
《十七個可能與不可能發生在2012的戲劇場景》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種反叛,不好記、過長、少眾(向新文本劇作家Martin Crimp致敬,不管你我是否知道)。這是《斜路黃花》之外,今年最讓我看得開懷的劇場作。那種過度的書卷味,對知識的高度尊重,在香港無出其右。大量的互文性,尤其是不斷談到1Q84和兩個月亮,讓觀眾如我很易投入。想像可能與不可能,從來都是最革命性的。能夠在香港開展這個深度的議題探索,非常有勇氣。
至於《賽德克·巴萊》暫只看了上半,那是另一種視野,與另一種勇敢。相對於上述的少眾,它代表一種企圖奪取最多認同的冒險。能夠在一部近乎荷李活式的大片中,保留這樣多的矛盾與歧義,但又能獲得七憶票房,毋寧是將一切對觀眾的預設拋棄。
把他們連起來的,竟都是反叛與「革命」。記得兩年前,我非常喜歡Rebel without a cause這電影名字,喜歡得在上課時談了一會。with or without a cause?我想那兩個創作都在回應這問題啊。
p.s.
距離2012年12月21日,還有一年。
《十七個可能與不可能發生在2012的戲劇場景》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種反叛,不好記、過長、少眾(向新文本劇作家Martin Crimp致敬,不管你我是否知道)。這是《斜路黃花》之外,今年最讓我看得開懷的劇場作。那種過度的書卷味,對知識的高度尊重,在香港無出其右。大量的互文性,尤其是不斷談到1Q84和兩個月亮,讓觀眾如我很易投入。想像可能與不可能,從來都是最革命性的。能夠在香港開展這個深度的議題探索,非常有勇氣。
至於《賽德克·巴萊》暫只看了上半,那是另一種視野,與另一種勇敢。相對於上述的少眾,它代表一種企圖奪取最多認同的冒險。能夠在一部近乎荷李活式的大片中,保留這樣多的矛盾與歧義,但又能獲得七憶票房,毋寧是將一切對觀眾的預設拋棄。
把他們連起來的,竟都是反叛與「革命」。記得兩年前,我非常喜歡Rebel without a cause這電影名字,喜歡得在上課時談了一會。with or without a cause?我想那兩個創作都在回應這問題啊。
p.s.
距離2012年12月21日,還有一年。
2011年11月13日
2011年11月9日
2011年10月29日
2011年10月8日
2011年9月30日
good life
清晨在鄉郊散步,即使睡不夠,也將思緒引到比較澄明的領域。最近都散亂地想著所謂美好的生命是什麼。當然,本科時總是學到這是原初的哲學問題,不論是個人或是集體,也在前進不斷的時間中,以實踐的方式檢驗著答案。愈來愈感受到,只有不斷逼迫自己,回答這問題,並將答案對照當下,才能真正的向前走。
這陣子逼迫自己的時候,總有兩個字冒現:thought and wander.
在曼城的老師經常用thoughtful來形容人,我好喜歡這個字,它準確地描述了一種狀態。其實,要解釋充滿思想本身,何以會令生命富足,是非常不容易的。遇上萬事萬物、一草一木,都能衍生一些想法,其實甚為累人。但一旦經驗過這種按捺不住的狀態,就很難不以為那就是存在的目的。處在那種狀態,更誘人的前方,就是形形式式讓你希望拿來抒解思想的創作方式,文字、攝影、藝術,不外乎是對處於那狀態中的人的煙斗。把氣呼出來,幻想身體裡有什麼也離自己而去。
走路、閒逛、遇上新鮮的空間、發現地方的痕跡、遊蕩,統統都常被視為次一等的活動,好像總是從屬於思想與勞動。能否在意義的層次上給予這些活動應有的「名份」?有些人可能會想到海德格談地方感對人的重要性,或者簡單地玩弄字詞說一句everything takes 'place'.也是從某天起,地方與空間佔據了我生命的重要位置,雖然後來諗地理學勉強可以被這種取向隱然回溯解釋,但沉醉於與地方及其故事相遇,大概是平行、甚至更早發生的。
甚至,對我來說,thought and wander就是一體的,是故我無法好好接受Rodin那the thinker為思索者雕出的姿態,總是覺得非常不妥。那該是一個行動中的人,無法停在一時一地,而是不斷碰撞。(該用哪件藝術品來取代它呢?)
(對了,說的是good life。那愛情呢?愛情是否就是一種與他者的碰撞,在那過程中,恰好二人能相互為對方所界定的good life提鍊出更多,實踐得更完滿?如果是的話,那(稍為自私一點)從我的角度看,我確是遇到了非常動人的愛情。因為在這段關係裡我最甜蜜而快樂的時刻,恰好就是共同思索(那是可能的)和步行的時候。)
perhaps, THIS is the thinker?

(Alexander Calder, Horizontal 1974)
這陣子逼迫自己的時候,總有兩個字冒現:thought and wander.
在曼城的老師經常用thoughtful來形容人,我好喜歡這個字,它準確地描述了一種狀態。其實,要解釋充滿思想本身,何以會令生命富足,是非常不容易的。遇上萬事萬物、一草一木,都能衍生一些想法,其實甚為累人。但一旦經驗過這種按捺不住的狀態,就很難不以為那就是存在的目的。處在那種狀態,更誘人的前方,就是形形式式讓你希望拿來抒解思想的創作方式,文字、攝影、藝術,不外乎是對處於那狀態中的人的煙斗。把氣呼出來,幻想身體裡有什麼也離自己而去。
走路、閒逛、遇上新鮮的空間、發現地方的痕跡、遊蕩,統統都常被視為次一等的活動,好像總是從屬於思想與勞動。能否在意義的層次上給予這些活動應有的「名份」?有些人可能會想到海德格談地方感對人的重要性,或者簡單地玩弄字詞說一句everything takes 'place'.也是從某天起,地方與空間佔據了我生命的重要位置,雖然後來諗地理學勉強可以被這種取向隱然回溯解釋,但沉醉於與地方及其故事相遇,大概是平行、甚至更早發生的。
甚至,對我來說,thought and wander就是一體的,是故我無法好好接受Rodin那the thinker為思索者雕出的姿態,總是覺得非常不妥。那該是一個行動中的人,無法停在一時一地,而是不斷碰撞。(該用哪件藝術品來取代它呢?)
(對了,說的是good life。那愛情呢?愛情是否就是一種與他者的碰撞,在那過程中,恰好二人能相互為對方所界定的good life提鍊出更多,實踐得更完滿?如果是的話,那(稍為自私一點)從我的角度看,我確是遇到了非常動人的愛情。因為在這段關係裡我最甜蜜而快樂的時刻,恰好就是共同思索(那是可能的)和步行的時候。)
perhaps, THIS is the thinker?

(Alexander Calder, Horizontal 1974)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