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明報星期日生活)
(謝謝占同學改的好題)
災後重建﹕不要使災區淪為肥肉
中國著名學者王曉明教授日前撰文論及四川地震,題為〈現在就要把這事情提出來〉。他提出的事情是,正當各方盡力搶救和支援受難者的時候,早在5 月16 日,一些房地產商就已經派人 與救援隊伍一同到達都江堰,努力「研究」重建的方案,與及如何把握這場天災為他們帶來的商機。如果這場地震讓我們真切地關心受災者正面臨的傷痛,我們在捐款和哀悼之餘,另一件迫切的事,就是監察各方密鑼緊鼓前去震區「發災難財」的財團。「現在就要把這事情提出來」,因為他們與救災一方可說是同時行動。為免讓受災者在重建過程中雪上加霜,社會就要和重視救災一樣關注災後重建。
其實王曉明先生的觀察,正好遙遙呼應了出身於加拿大的著名公共知識分子Naomi Klein 長年研究全球災難的成果。《泰晤士報》曾把Naomi Klein譽為三十五歲以下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全因她對全球資本主義與跨國公司惡行的嚴厲批判。她撰寫的第一本書《No Logo》剖析了品牌消費主義帶來的禍害,成為了全球的暢銷書。在此之後,她把視線轉向了世界各地發生自然災難的場所,觀察資本家與政府在災後的所作所為。Naomi Klein 用她尖銳的筆觸把這些研究和觀察,寫成了她的第二本巨著《The Shock Doctrine》,並再一次成為國際暢銷書。《The Shock Doctrine》至今還未被翻譯為中文,但在四川地震發生後,它的內容一下子成為了監察災後情況的重要參考。
財團眼中的樂園
Naomi Klein 提出的論點其實不難明白。她追蹤近年各地災難過後的重建過程,包括歷經海嘯的斯里蘭卡和蒙受風災的新奧爾良,發現這些地方都無一例外地成了私人發展商會生金蛋的母雞。當中主要原因是,這些商人都知道,受災者承受前所未有的震動(Shock)後,往往在精神上處於極度脆弱的狀態,無力抗拒把他們進一步帶入絕境的重建過程。而且災後的一片頹垣敗瓦,在這些財團眼中,就像一片夢寐以求的空白土地,讓他們隨意「發展」,發生災難的地方,就是他們恃機已久的發展項目。Naomi Klein 的尖銳見解是,有什麼比一整片有待重建的土地和一大班在混亂中的災民,更像發展商虎視耽耽的肥豬肉?
一旦明白了每逢災難都會出現的「搶肥豬肉」情況,再看看標準普爾在四川地震發生不久就臉不紅氣不喘地迅速發表報告,指出地震會為什麼發展商帶來商機;就不難明白為何萬科董事長早在5 月16 日就表示公司正在研究四川重建的方案。Naomi Klein 提出的理論是,資本和強權都需要災難,因為災難帶來的震動,會造成一段短暫的混亂狀態。在這個混亂狀態中,一切本來「不好辦」的事,也忽然變得「好辦」起來了。在全球發生災難的地方中,都有一部分人,包括政府和財團中人,信奉這「震動教條」(The Shock Doctrine),在災難發生那一刻開始火速行動。正如王曉明教授所言,在災難面前,資本的眼光其實很冷靜。
重建變成第二次震動
四川地震發生至今,全國上下凝聚的救災精神,當然鼓動人心。但Naomi Klein對災難持續觀察的結果告訴我們,當引人注目(Spectacular)的慘況過去,災區由救援階段過渡到重建階段時,之前監視災區的無數目光都會移開。到其時,脆弱的受災者就會變得更脆弱。一些對災民沒有幫助,甚至進一步踐踏他們的重建計劃,在人們目光仍逗留在災區之時已在開展。到災區不再受重視時,這些計劃已準備就緒,落實在這些「雙重脆弱」的地方上。重建,往往諷刺地變了對災民的第二次震動。
重建為誰而來
《The Shock Doctrine》這本現時高踞英美暢銷書榜、長達五百多頁的巨著,對仍在傷痛情緒之中的全國人民看似不合時宜;但它所提出的教訓卻是對關心四川災民的人的一大警號。財團並不會人們一起哀悼,許多災後的重建規劃已在悄悄進行。現在社會凝聚的救災力量很強大,但在這些目光都離開四川前,必須要把這種群體力量導向對重建的監察。這才是對四川災民的長遠關顧,而只有群眾的支援,他們才可以抗拒「震動教條」。救災與重建其實同時在災難發生一刻就進行,所以對救災與重建的關注也要同步。媒體讓因災難而產生的強大公民社會力量都集中在救災一方,重建的過程成為了漏網之魚。說到底,現時最重要的,就是讓這難得的群眾力量問一句,重建會是為誰而來的重建?
延伸閱讀
Naomi Klein,《The Shock Doctrine: The Rise of Disaster Capitalism》
王曉明,〈現在就要把這事情提出來〉,
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critique/200805/5466.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