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9日

走向學習年代



這是在學習年代出現的第一首西方搖滾樂曲(在此之前,董先生最喜歡的椎名林檎已搶先出現,而其中一位角色也創作了一首歌)。我就知道,這會是繼體育時期之後,另一本在精神上深刻牽扯我的小說了。在對達爾文最感興味的時候,它以物種源始作上半題,而下半題貝貝重生,就更意味著與體育時期的直屬關係。單這兩個原因,就夠教人在五十二萬字面前(暫時)面不改容了,即使不打算在短期內碰自然史的首二部曲(加起來又九十萬字,天啊,我寫八萬個英文字就能畢業了)。

但更迷人的是學習年代那四字。說的是在大學畢業以後的學習年代。這幾天走在街上,想到即將迎來前進和未知的三百多天,總是喜上心頭,尤其對挖掘幾個未有深交的地區滿是期待。學習,總包括在新的地方學習。故事開始不久,就是主角乘巴士"從後門進入西貢"時,希冀忐忑的思索,那與這陣子在各種交通工具上纏繞著自己的思緒不謀而合。在故鄉裡面,走向所有遙遠的地方,對我來說,就是"學習年代"的意義啊。書裡的雅芝搖巴士抵達西貢,她說這是"每天不斷的小小旅行";這一年,也只希望為自己安排每天不斷的小小旅行。(而且學習從來最快樂且錦上添花莫過於認識到同學,更何況是既舊且新的"同學"?)

因為一點意外,其中一個即將相識的環境竟是藍屋附近的灣仔,今天去看望環境,離開時那種快慰,雖不知能持續多久,但在老灣仔一帶活動,既是夢寐所求,也是半點懷舊(中七時"故作"補習的地點、跟母親下午茶的地點)。如果可以的話,真希望每天都像今天一般,逛一會三聯,在人影疏落的電車上溜至北角,才進入地底回到沒有街道的將軍澳。對了,今天記起一個想過但沒查究而最近被一則電郵提醒的問題,就翻開了書店中的地圖,數著香港到底有多少個"澳"。(剛巧在地圖旁的書架上就有本書印有這老生常談,講解什麼是澳。也想,外國人看到那O字,又怎會想到背後那浪漫之義。)

現在有些澳已名存實亡,就像我居住的一個,而我卻竟萌生了擁有一條船的怪夢,真是錯失一場。所以也許我隱隱然可以理解,為何有些人竟要在水塘釣魚,還要遠在城門河的盡頭。

(有獎問答遊戲:香港有多少個澳?How many Os does Hong Kong have?)





Would hope to project a film on the bottom of this bridge. Or the MV of under the bridge?

2 則留言:

classmate 說...

i've found 13 Os... and a place called 長江!

阿果 說...

Hong Kong has two 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