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那句,當然只是說給自己聽的。
這個很好看,guardain的2010 the year in environment新聞攝影回顧。
http://www.guardian.co.uk/environment/gallery/2010/dec/31/2010-environment-year
(原刊1月2日,明報星期日生活)
========
展望新年﹕「包機事件」是常態的新時代
上星期明報《星期日生活》裏幾篇對學生滯留倫敦希斯魯機場和「風雪包機事件」的評論,都不外乎從「港孩」vs「怪獸家長」的角度切入,責難這件事件的「主角」們。同時亦不難察覺到,在facebook上平素絕不月旦時政的人,都紛紛加入聲討政府、學生和家長的行列,而各大網上討論區更是群情洶湧,一面倒的情比反對申辦亞運的聲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當然並無不可。但有趣的現象是,整件事情真正的「主角」,不尋常的風雪及寒冬,在評論中都鮮有被進一步提及和探討。
對大部分人而言,這只是意外一場,因此學生和家長的問題是「不願接受突發情」,而政府則是大驚小怪。這些當然都是合理的說法。然而,將這場被香港媒體一面倒塑造成鬧劇的新聞,放在2010年全球新聞中,倒是一個很好的注腳。我們可以問的是,到底香港政府和市民是否意識到,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還要處理和面對多少看似與這個城市無關且遙不可及的「偶發」狀?
生態急促變動牽動全球
以往一年將盡回顧與展望國際問題,我們必定先談到不穩的政治局勢;但細看2010年那些牽動全球神經的新聞,不少都涉及我們愈來愈難控制與理解,愈形複雜的自然環境。生態的急促變動,不論是明顯的人為事故或所謂的自然災害,都讓人前所未有地理解到何謂牽一髮動全身。4月發生的英國石油公司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其廣泛而不可測的生態後遺,至今仍未被完全掌握。如果世界另一邊污染的海洋生態看起來與香港還是距離太遠,五月冰島火山灰及十月印尼火山灰擾亂了的航班升降秩序,就預演了自然如何讓全球的緊密聯繫暫時停頓。執筆之際,美國東岸亦遇上「異常」的嚴寒天氣,降雪令多達二千班航班停飛。這些都提醒我們與生態相關的事件不會局限於一時一地,而這類狀在未來勢將不斷佔去媒體的重要版面;相信近三數年接連面對反常氣候的英國人,早就明白到今次的風雪不再僅僅是突發事件,而是全球人類都將不斷面對的狀。
因此,不論是歇斯底里的留學生及他們哭鬧的家長,或是集體鞭撻前者的香港大眾,都未有透過該事件意識到環環相扣的全球生態「意外」已悄然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核心背景﹕事件不是意外,恰好相反,它標誌當下世界的模樣。「包機事件」成了一塊鏡子,一方面倒影了香港時常被想像為能獨善其身的城市,另一方面也是很好的機會去思考這個城市是否一直欠缺了相關的討論。就像菲律賓人質事件讓港人直面全球不平均發展中不斷為香港人提供廉價勞工的國家所承受的處境,同樣發生在境外的機場滯留則讓「新時代經已來臨」的信息間接地展現在本土媒體上,即使這信息幾乎未被接收。
從全新世進入人類世
在這裏所說的不僅是氣候變化,更是與之相關林林種種的生態與資源不穩定,似乎將會是當前時代的特徵。評論經常提醒我們活在「後金融海嘯」、中國經濟影響力無遠弗屆的世界,諸多經濟金融規則被改寫是指日可待。但在此之外,自然科學界同樣自2008年起就認為人類進入了全新部時代;上述2010年戲劇性的環境事件,可說是理論的實際示範。2008地質學界發起了一場非常重要的辯論,部分地質學家認為,地球歷經了12,000年穩定的後冰河(post-galcial)地質時代「全新世」(Holocene),已經邁進全新的「人類世」(Anthropocene)。從工業革命開始,人類與都市所重新製造的「自然」,如氣候、生物圈(biosphere)、碳循環(carbon cycle)、水文(hydrological)、地貌(geomorphological)與生態系統,與「全新世」已有了明顯的斷裂,自然科學研究觀察到海洋、沉積物(sediment)、冰(glacier)及花粉都被人類加諸了徹底而不可逆轉的改變。諾貝爾獎得獎者Paul Crutzen所作的術語「人類世」,所指的正是地球生態已被人為(anthropogenic)行動大幅重構,而我們根本不可能全面掌握其深遠結果。過去一段日子人們開始關注的氣候變化,也許不過是新地質時代的序曲。用城市研究學者Mike Davis的說法,除了暖化外,「人類世」帶來最難以應付的,是未來環境的極端不穩。
2010年開始,上述環境變異導致的混亂已提醒了各國及城市政府,開始非常長期的基礎建設與政策準備,應付未來可能預見的不安全生態。但更重要的是,伴隨而來自是世上許多地方的人都開始明白到從前許多我們視為「非常突然」的生態環境事故,已成了生活必須面對的一部分,而涉及人為意外的生態變動則將以更快更大規模的軌擴散。筆者無意為「港孩」和「怪獸家長」辯護,但與「風雪包機事件」的相關反省和討論,似乎也間接顯示了我們的社會也沒有足夠的氛圍與資源去培育(cultivate)對那些阻礙航班的風雪的理解。要讓滯留機場的學生及他們的家長「明白事理」,最好的莫過於讓風雪背後意味深長的世界觀展現於他們眼前,而大眾則不再只把事件理解為這個冬天的偶然。從這處出發,將香港置放於變動中的世界,當上海、北京都在為生態不穩作長遠規劃與教育,香港政府的角色除了包機之外,可以思索然還有太多。一年伊始,樂觀點,但願改變就從2011年開始。
延伸閱讀﹕
Jan Zalasiewicz et. al. "Are we now living in the Anthropocene?" In GSA Today 18 (2): 4-8, 1 Feb 2008
1 則留言:
原來是你寫的啊!犀利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