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

美麗的「本土」

近一年與「本土」緊緊扣連的香港電影,我都剛好在飛機上看,對自己來說真是個奇妙的巧合,這幾齣先後為七十二家租客、歲月神偷、飛砂風中轉和打擂台。過去幾年一直努力維持一年看十部左右的香港電影,這份我不願意稱之為「情懷」的意識,隨著年初一口氣把彭麗君老師的《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讀畢而提升至高峰。麗君老師在該書的座談會上說到,近年香港電影工業的「衰落」和合拍片的出現,雖然一直纏繞著香港電影,陰魂不散;但當年一年三百部的所謂「黃金時期」,那些參差不齊,可能比起今天衰落中偶見、在峽縫中伸縮的真正「港產片」還有不如。打擂台今晚受到的擁戴和歡呼,可能就是對這種新期許的見證呢。

不知道怎樣多解釋,我雖不算這齣戲的擁護者,但在facebook上見到那種群情洶湧(連同直播的頒獎禮本身的紛圍),心裡想,這真是非常美麗的本土意識。1998年香港製造創造了「奇跡」,碾轉14年,打擂台再被視為奇跡,兩齣電影的意象截然不同,對香港的寄寓也不一樣。相對於一人一quote的「唔打就唔會輸,要打就一定要贏」,更記得那句動人的「拳怕少壯」。本土也在少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