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過大口環之後,興奮莫名,讓我明白那些純粹遠足、郊遊其實都不是我杯茶,教我著迷的依然只有特定的空間,那些不會寫在任何介紹上的目的地。從前一知半解的heterotopia,現在體會深了。
也知道何以我喜歡風馬牛不相及的醫學史。它總是把人的步履引領到那些heterotopia,就像醫學的終站,墳場、義莊。不會成為古蹟、龍友目的地的地點,除了邊緣與grand narrative之外的故事和歷史,什麼也沒有。然而對我來說它們擁有永恆。為什麼會用到「永恆」?待照片沖出來就揭曉吧。
香港風物誌裡的人大概都有同樣的sensibility,雖然還是覺得他們怪到極點,在香港有這樣一個網上社群,也算是很難得了。
香港風物誌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forumdisplay.php?fid=10
2011年4月27日
on enchantment
'Limited competence causes us to behave clumsily, suffer misunderstandings, be surprised by events, and fail to predict outcomes beyond chance. Yet with these difficulties comes an opening for enchantment: our very awkwardness can suggest powers or principles at work that are not just beyond our ken but quite possibly of another order. In contrast, where we are fully competent not only does our awkwardnss disappear, but the enchantment along with it. The ease with which we negotiate the world and our failure to be surprised by its behavior underscore the ultimate intelligibility of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we live.'
Mark A. Schneider: Culture and Enchantment, p. 7
Mogwai - music for a forgotten future
Mark A. Schneider: Culture and Enchantment, p. 7
Mogwai - music for a forgotten future
2011年4月21日
星空塵土
The Mountain from Terje Sorgjerd on Vimeo.
I don't particularly like wilderness or romantic images, but it's a beautiful coincidence that I see this after a long lecture on 'stars and galaxies'. In the last few years, April has been the month in which I was preoccupied with existential thoughts. And to me, existential thoughts are always connected to the Flaming Lips, strange enough.
'I don't know where the sun beams end
and the star lights begin
it's all a mystery
and I don't know
how a man decides what's right for his own life
it's all a mystery'
2011年4月18日
2011年4月17日
美麗的「本土」
近一年與「本土」緊緊扣連的香港電影,我都剛好在飛機上看,對自己來說真是個奇妙的巧合,這幾齣先後為七十二家租客、歲月神偷、飛砂風中轉和打擂台。過去幾年一直努力維持一年看十部左右的香港電影,這份我不願意稱之為「情懷」的意識,隨著年初一口氣把彭麗君老師的《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讀畢而提升至高峰。麗君老師在該書的座談會上說到,近年香港電影工業的「衰落」和合拍片的出現,雖然一直纏繞著香港電影,陰魂不散;但當年一年三百部的所謂「黃金時期」,那些參差不齊,可能比起今天衰落中偶見、在峽縫中伸縮的真正「港產片」還有不如。打擂台今晚受到的擁戴和歡呼,可能就是對這種新期許的見證呢。
不知道怎樣多解釋,我雖不算這齣戲的擁護者,但在facebook上見到那種群情洶湧(連同直播的頒獎禮本身的紛圍),心裡想,這真是非常美麗的本土意識。1998年香港製造創造了「奇跡」,碾轉14年,打擂台再被視為奇跡,兩齣電影的意象截然不同,對香港的寄寓也不一樣。相對於一人一quote的「唔打就唔會輸,要打就一定要贏」,更記得那句動人的「拳怕少壯」。本土也在少壯。
不知道怎樣多解釋,我雖不算這齣戲的擁護者,但在facebook上見到那種群情洶湧(連同直播的頒獎禮本身的紛圍),心裡想,這真是非常美麗的本土意識。1998年香港製造創造了「奇跡」,碾轉14年,打擂台再被視為奇跡,兩齣電影的意象截然不同,對香港的寄寓也不一樣。相對於一人一quote的「唔打就唔會輸,要打就一定要贏」,更記得那句動人的「拳怕少壯」。本土也在少壯。
2011年4月10日
2011年4月1日
2011年3月31日
這篇再多加了兩個「電影」

最近許多人用這個,以文字回望自己,算是這類測試遊戲中唯一引誘到我一試的。結果非常意外,因為曾見到正職為文學的人收到文學一詞。而電影竟能有意無意佔下驚人的位置,比我想像重要得多。別人好像常收到「我」、「自己」之類,我也算自我中心,卻竟出現了「他們」;而「就是」這類肯定的說法,好像正在迅速離我而去。喜歡自己喜歡說喜歡。
2011年3月22日
2011年3月13日
2011年3月8日
2011年3月7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