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還亂,都總有個開端。後殖民?又算得上是什麼呢。
2009年11月23日
probably, when the light goes out
外出進食,回程走近住處一片漆黑,似變了另一個地方,人們或慌張或嬉笑在外面踱步。停電了。連摸路進自己的房間也像探險,要把剛帶在身上的一瓶水卡在門隙,讓半線光射進,才得以坐到電腦前。上不到網,電腦只是用來照明,但亮度不足以讓人做任何事。良久沒有處在這種,不能做任何事的狀態,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在記憶中也沒有經歷過這種漆黑和寂靜,至少不在僅存的記憶中。或多或少有種想聽"停電一日"的guilty pleasure,他的歌,周耀輝的詞,總是那樣guilty, 同樣pleasure.
在電影中,遇上這情況,總是有人從暗處點起蠟燭,然後意外的事開始unfold。而我沒有,也沒有什麼事發生,當然。關掉所有插頭,把電腦合上,房間全黑。只有半小時的全黑,聽到人的聲音,聽到自己的聲音。我突然去想自己的說話。八成時間都在說與寫英文,近來連自己也察覺到,用"probably"這個字的頻密程度,是probably每三兩句就出現一次。這probably也是,因為對種種不確定的一種無名焦慮?停電的時候,何其漆黑,一切何其肯定。
想到這裡,燈不久就亮起來。Probably it's time.
----------------------
貼這首歌出來,真是很guilty,也很大的pleasure. 周耀輝, you are so right.
在漆黑中,想起在電影院裡看到的預告片。So, light goes out now, but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OST (Karen O and the Kids) - Worried Shoes
是因為要給小孩子聽嗎?怎麼缺了原本寫得最好的一段。怎能不讓他們知道,大家,都有好多walking to do。
And then one day I looked around and I found the sun shining down/ And I took off my worried shoes/ And the feet broke free/ I didn't need to wear/ Then I kne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orrying and caring/ 'Cause I've got a lot of walking to do/ And I don't want to wear/ My worried shoes
在電影中,遇上這情況,總是有人從暗處點起蠟燭,然後意外的事開始unfold。而我沒有,也沒有什麼事發生,當然。關掉所有插頭,把電腦合上,房間全黑。只有半小時的全黑,聽到人的聲音,聽到自己的聲音。我突然去想自己的說話。八成時間都在說與寫英文,近來連自己也察覺到,用"probably"這個字的頻密程度,是probably每三兩句就出現一次。這probably也是,因為對種種不確定的一種無名焦慮?停電的時候,何其漆黑,一切何其肯定。
想到這裡,燈不久就亮起來。Probably it's time.
----------------------
貼這首歌出來,真是很guilty,也很大的pleasure. 周耀輝, you are so right.
在漆黑中,想起在電影院裡看到的預告片。So, light goes out now, but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OST (Karen O and the Kids) - Worried Shoes
是因為要給小孩子聽嗎?怎麼缺了原本寫得最好的一段。怎能不讓他們知道,大家,都有好多walking to do。
And then one day I looked around and I found the sun shining down/ And I took off my worried shoes/ And the feet broke free/ I didn't need to wear/ Then I kne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orrying and caring/ 'Cause I've got a lot of walking to do/ And I don't want to wear/ My worried shoes
2009年11月22日
2009年11月21日
Are you in the right place?
Monsters of Folk - The Right Place
有時,也不過是要找個合適的位置。也許,更甚的,不過是要讓自己認為找到個合適的位置。不把世界放在肩膀上,coz they are not the right place.
Stealin’ a tusk from an elephant must make one feel creepy inside/ And although you’ll boast around the fire at night/ That ghost will kick up a fight/ “Be gone? Be gone?”, you scream/ You’re just some elephant dream
2009年11月18日
afewfineandmagicalthings...or
一早醒來又有唱片拍在我頭上。Or, when you say nothing you say so much.
from their myspace
The Antlers
Upcoming Shows
17 Nov 2009 20:00
13TH NOTE (SOLD OUT!!) Glasgow
18 Nov 2009 20:00
DEAF INSTITUTE Manchester
19 Nov 2009 20:00
COCKPIT ROOM 3 Leeds
21 Nov 2009 20:00
CROSSING BORDER FESTIVAL The Hague
----------------------------------
Nothing in return, 除了只有一張可能抽象地把這種奇妙感覺拍下的照片。

------------------
Indeed, probably I can have two in return, to compensate the fact that they must be much less enchanting.
Noah and the whale - First days of spring
Papercuts - Future Primitive
from their myspace
The Antlers
Upcoming Shows
17 Nov 2009 20:00
13TH NOTE (SOLD OUT!!) Glasgow
18 Nov 2009 20:00
DEAF INSTITUTE Manchester
19 Nov 2009 20:00
COCKPIT ROOM 3 Leeds
21 Nov 2009 20:00
CROSSING BORDER FESTIVAL The Hague
----------------------------------
Nothing in return, 除了只有一張可能抽象地把這種奇妙感覺拍下的照片。
------------------
Indeed, probably I can have two in return, to compensate the fact that they must be much less enchanting.
Noah and the whale - First days of spring
Papercuts - Future Primitive
2009年11月15日
2009年11月9日
快樂的謊言,twenty years on
電影<快樂的謊言>劇情中,主角怕母親無法接受1989年11月9日發生的真相,千方百計欺暪她。但"與列寧告別"後剛好二十年的今天,活在"自由世界"的人們,是否活在更宏大更快樂的謊言中?(是時候讀讀Bob Jessop了)
(原刊11月8日明報星期日生活)
青年人,將臨的起義
【明報專訊】蕭伯納有句話大意是這樣的﹕三十歲前不相信共產主義的人是愚昧的,但三十歲後還相信共產主義則是更大的愚昧。這句話,經常被那些曾經激進叛逆、曾經火紅過的成年人拿來合理化他們他朝的選擇。引用這句話的人,潛台詞是,青年人帶點反叛無視建制權威,不過是血氣方剛;不然,就是說青年人都看不清世界的複雜性。然而,將這些說法放於當下,似乎掩蓋了重要的事實﹕在過去二十年,綜觀全球已發展國家,青年人面對由社會制度加諸身上的挫敗感不斷增加,看來已到了某種臨界點。在許多城市,與其說青年人不再是明日世界的主人,不如說他們就是最被邊緣化的一群,在英國,三分一失業人口是廿五歲或以下的,而西班牙的青年失業率更達至四成。
金融危機到來後,政府在今年初急急推出四千元大學生實習計劃,正好暴露了在資本主義起伏之時,政府非常害怕剛投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年人首當其衝,進入失業大軍。這種舉措,呼應了過去十年,歐洲青年失業率升至百分之二十,各國政府與資本家不斷創造短期,臨時、實習等彈性職位,企圖部分吸納這些勞動力的情况。然而這些勉強找到工作的青年人,面對的不過是活在惶恐中的生活。在英國,已有人用「IPOD一代」來形容這些青年,缺乏保障(Insecure)、備受壓力(Pressured)、被收重稅(Overtaxed)與周身債(Debt-ridden)。
這些形容詞,又何嘗不可放在香港青年人身上?特別是在考試制度中失利,無法接受大學教育的青年人,被強迫進入政府所「創作」的資歷架構層級中,消費其他的證書、文憑等,積下更多債務。這些所謂促進終身學習的修辭,真正指向的會否就是只有終身學習,別無其他?在法國,社會科學學者把這些青年稱為「不穩的一代」(Génération Précaire),指他們實際上賺得的金錢,還遠比二次大戰後成長的一代人少,而且更缺乏安全感。而後來我們都知道,那一代人對社會制度的不滿,後來都爆發於上世紀六○年代末一系列的街頭示威中。那麼,當下的不穩的一代呢?
希臘大選 左翼壓倒勝利
剛過去不久十月希臘大選,左翼社會主義運動黨(PASOK)獲得史無前例的壓倒性勝利;這次選舉結果,其實深受○八年底雅典一場大規模示威行動影響。而那次影響力遍及整個歐洲,青年人衝擊警察與政府的直接行動(direct action),可謂象徵了千禧年以來青年對前境徹底失望的憤怒。若我們回望過去數年,同類型的衝擊權威,癱瘓整個城市的暴力行動,都曾在法國、智利和西班牙發生,甚至持續上數月。不同的只是,觸動這些青年人神經的關鍵事件各異而已,例如在希臘,○八年十二月六日警察槍殺一名十五歲學生,是直接導致一系列反政府行動的導火線。但同時連結著這些行動的,都是青年普遍對當下勞動狀况與社會結構的極度厭惡,這些情緒並沒有讓他們成為爭取更好待遇的壓力團體,而是讓他們進一步提出有關公義平等的普遍訴求。
讓人意外的可能是,把這些行動力量積聚起來的,竟是一本不到一百四十頁的書。一九六七年,德博 (Guy Debord)發表了《奇觀社會》(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一書,延伸了馬克思異化(alienation)的概念,論述現代消費社會如何利用奇觀磨滅人性。這本不到一百三十頁的小書一石激起千重浪,成為了青年發動一九六八運動的重要思想資源。四十年後,一班法國大學生自稱為隱形委員會(the Invisible Committee),跟隨德博的步伐,寫下《將臨的起義》(The Coming Insurrection)一書。他們刻意模仿德博的筆觸,批判過去三十年全球資本主義不斷引發的各種危機,開宗明義在書首寫道「不論從哪角度來看,當下,都是沒出路可言的」,並呼籲讀者直接行動,對剝削者實行無政府主義式的抵抗,帶來將臨的起義。
思想在歷史上從來都可以是危險的,當權者比任何人都清楚。因此這書出版不久,引發了幾浪的青年運動,法國政府去年十一月就在Tarnac拘捕和起訴了九名學生,指他們「疑似」該書作者,並策劃恐怖活動。這次拘捕,引來法國幾乎所有公共知識分子的聲援,也加速了這些「危險思想」在歐美散播,牽起行動,最有實際政治結果的就是上述希臘大選結果「向左轉」。《將臨的起義》無疑用震動人心的詞藻道出了許多真實。左翼經濟學家們早就預言,資本主義發展有其周期,也稱康德拉捷夫長波(Kondratiev wave),當下去工業化讓低技術勞動大幅消失於已發展國家,過剩的勞動力與資本如何被吸納,是天曉得的問題。同時社會學家Richard Sennett也提出,剩下的工作變得過度彈性化,讓有工作的人也全沒依靠可言(這一點,許寶強教授多番在報章論及)。誰還敢跟青年人繼續說往日美麗的謊言?
圍禮賓府 行動打破謊言
在這種脈絡下看,在網上發動群眾十一月一日包圍禮賓府的青年人,發動的就是為了打破謊言的行動。用策劃者Bill的說法,他與同代朋友的親身經歷,讓他們完全無法理解當權者常掛在口邊的「知識型經濟」和「終身學習」所謂何物。「咩野副學士,都係政府搞出嚟等失業率唔好咁高,邊個高官仔女會讀?有無認受性?」「我想做電工之嘛,有牌有經驗,仲點進修?」短短兩句話,道出的真實遠比政府有關知識型經濟的文件多。也只有在這樣的脈絡下,我們才能明白當天為何有比參加者多數倍以上的警察在守候他們;當《將臨的起義》被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霍士新聞頻道的主持人Glenn Beck在節目中,用了整整七分鐘怒責那是最危險的書。當真相被道出,自然是要千方百計封殺的,這是我們看Matrix就能知曉的事。《將臨的起義》還沒被譯成中文,但那種情緒已來到我城。縱然傳媒都只報道說這是一次「倒曾」行動,但只要稍到他們的facebook群組一看,就會見到他們第一項理念就是要批判曾蔭權漠視貧富懸殊﹕這是從所謂「失落的第四代」出發,伸張開來的公義綱領,恰恰呼應著歐洲各國青年的行動。
社會學學者孔誥烽曾在一篇題為「論說六七」的文章中分析,六七年「暴動」的回憶經常被不同社會力量重構,所有提出公義,針對不平等的行動都不知不覺被恐左的意識消融,「一切激進思想與行動,都被視為破壞繁榮安定,理應予以清除的毒素」。在當下的歷史情景,青年人再次提出公義,針對抵抗不平等的社會,遙遙呼應著其他城市的直接行動,不難想像,也很快會被多重社會力量重構。突破機構總幹事梁永泰日前在報章撰文質問這班青年人,「解決社會的困難,是靠倒政府出來的嗎?」無疑就是把清晰的平等要求,消解為純粹破壞性、反社會的行為。他也說,「社會上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但我們不能期望政府改變一切事情」。諷刺的是,這兩句說話正好提醒,歷史告訴我們,未來經常都是靠「倒」現在的政府而改變的,而我們當然不能期望政府改變一切事情,尤其當那是個腐敗和非民主政府的時候。正如梁永泰所言「未來的世界,由你們去創造」,這定當是《將臨的起義》一班作者最能認同的話。
延伸閱讀
《將臨的起義》全文
http://tarnac9.wordpress.com/texts/the-coming-insurrection/
2009年11月7日
It was 10:08 pm
It was 10:08 pm, when they play this song, it's too early and I decided not to wake anyone up. But yea, the time between 10:08-10:11 made up a beautiful moment. As beautiful as the moments and times when the track used to be soundtrack in the background of summer. That gentle hour reminds me of those gentle times. It was funny when they say whenever they go to a city, they try to find how that particular city's music has been their roots and influences; but, they just can't think of any in Manchester. Standing at the far back, almost nothing can been watched; though their music provoke much thoughts, of course, before I finished my pint of strongbow. We all decide/How to draw the line/We've all got something to hide.
------------------
------------------
2009年11月5日
2009年9月27日
搶奪領土
很難相信原來踏足南丫島才剛是一個月前的事,而跟將軍澳話別也不過兩星期。都感覺像三四個月過去了。第一次在英國讀書,有一科必修科老師學期之始在小班上問我們"現在家在哪裡"。當時好喜歡這個問題,還好認真地想與答。這次來了這麼短的時間,就已經有了多於一塊屬於自己的空間。
地理系給研究生的桌椅和空間布置跟最典型的無線處境劇的辦公室場景一樣,也有個"那種"茶水間。某天完了一些奇怪迎新,我們好像忽然有默契,都往系的大樓走。果然,當天有不少舊研究生搬走了,空出好多位子。大家雙目發光,各自走向心儀的桌上,在已有的紙上寫下自己的名字。我寫下名字時,真有點不習慣。

同一天晚些告訴唸規劃系的同學,他們就徑往系的大路走(地理與規劃在同一層毗鄰),以防有失。怎料系方早已為他們安排好了,每人都有分配好的位置。風趣的智利同學和阿根廷同學就打趣說,規劃系當然喜歡中央規劃,地理系就依舊保留著帝國主義式的傳統,喜歡瓜分。對了,不喜歡或不能說這種笑話的話,大概無法在這交到好朋友,哈。週末終於在圖書館帶了幾本書回去我的領土,讓它看起來更像我的工作間。
而這,就是另一個我稱之為家的地方。算不算是某種gated community?我也不知道。鄰近的社區Rusholme很有趣,像是個小南亞國度,遲些要再花點時期認識一下。由市中心走回去大概要二十多分鐘,有幾次與從camden station獨自走回家的記憶混合起來,一時間也不知自己身在何方。原來早就有人為獨自慢步回家,而且是走回Rusholme,寫過一首歌。對,就是the Smiths,沒有驚喜吧。And though I walk home alone/I might walk home alone/But my faith in love is still devout/.


地理系給研究生的桌椅和空間布置跟最典型的無線處境劇的辦公室場景一樣,也有個"那種"茶水間。某天完了一些奇怪迎新,我們好像忽然有默契,都往系的大樓走。果然,當天有不少舊研究生搬走了,空出好多位子。大家雙目發光,各自走向心儀的桌上,在已有的紙上寫下自己的名字。我寫下名字時,真有點不習慣。
同一天晚些告訴唸規劃系的同學,他們就徑往系的大路走(地理與規劃在同一層毗鄰),以防有失。怎料系方早已為他們安排好了,每人都有分配好的位置。風趣的智利同學和阿根廷同學就打趣說,規劃系當然喜歡中央規劃,地理系就依舊保留著帝國主義式的傳統,喜歡瓜分。對了,不喜歡或不能說這種笑話的話,大概無法在這交到好朋友,哈。週末終於在圖書館帶了幾本書回去我的領土,讓它看起來更像我的工作間。
而這,就是另一個我稱之為家的地方。算不算是某種gated community?我也不知道。鄰近的社區Rusholme很有趣,像是個小南亞國度,遲些要再花點時期認識一下。由市中心走回去大概要二十多分鐘,有幾次與從camden station獨自走回家的記憶混合起來,一時間也不知自己身在何方。原來早就有人為獨自慢步回家,而且是走回Rusholme,寫過一首歌。對,就是the Smiths,沒有驚喜吧。And though I walk home alone/I might walk home alone/But my faith in love is still devout/.
2009年9月23日
關於安頓,我說的其實是

(往曼城的火車上,想起早前一班activist騎劫開往Drax Coal Station的火車的事件,當中有一人是Leeds地理系的講師)

(校園一角)

(友人說這是罐頭,而內裡確實是供應食物的)

(Jackson Pollock, Silver over black, white, yellow and red, 1948)
喜歡安頓這二字加起來的複雜意味,既是安然,也是停頓,而兩者也是我坐完那十二小時飛機之後到現在尚未有的感覺。但今天把帶來的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讀完已後,就蠢蠢欲動,走在曼城路上時自言自語:今晚一定要坐下來寫點字。於我而言,可以坐下來寫點什麼,就是安頓的意義吧。臨行前認命,把妄想要帶來的十數本書都放回房間,但還是拿了村上春樹這本自述性甚強的書。讀完之後,也就好想寫點關於自己的。
先放下在倫敦的日子不談,剛到曼城時還有陣痛,總覺似處處不及倫敦。然而這陣痛過後,立時就重拾到新城市帶來那種陌生感、無限未知、尚待開拓的城市生活共同帶來的刺激。終究,就是這種刺激,把我引進了與城市研究有關的一切。所以現在就是我與曼徹斯特的蜜月期,切切實實感到跟這個後工業城市共同呼吸。每天從位處市中心南面的住處,往北步行,把要做的事都做完,然後走到無法再走才回去,就是我與這個城市的相處方法。以文藝生活而言,曼城確實只有倫敦的六七成,但倫敦的繽紛是讓人無法完成博士學位的話,曼城應該算是洽到好處。
走進校園不過數天,已經不斷被轟炸,左一句作為一個博士生要怎樣怎樣,右一句你已經是個學者而不是學生了,諸如此類形形式式的儀式與洗腦式輔導,甚至連教你怎樣與指導教授相處的工作坊亦有,算是甚麼都喂到口邊。但凡此種種,能烙在我心上的就只有一句:你一定要三年畢業。經歷著種種所謂的營新,在幾乎像個小鎮的大學校園讓自己迷路,拼命的找不同學系的科目資料砌時間表,此許感覺,想必是最後最後一次經歷了。不同的是,下星期上第一課就要討論Thomas Kuhn,而身邊的同學有的已是知名的藝術家。我跟藝術家同學說我也喜歡攝影和藝術,尤其以此作為都市研究的方法,但我只是個amateur。說穿了,其實是連amateur也說不上。但收到的回應竟是,他喜歡amateur這個概念,因為對一種行為充滿熱情的人,總是那些amateur。如果真是這樣,我倒希望在學術上我也保持著amateur的心態,即使身邊的聲音都叫你學會把博士學位視作全職工作:一星期工作50小時。整個夏天都把中大圖書館那本City of Flows帶在身上,忽然下星期就要跟著書者見面,暫時也是種莫命其妙的經驗。
買了兩張海報貼在房間牆上,它們將要陪伴我一年。案前是Trainspotting那張經典的choose life。沒有了潛台詞的I choose not to choose life,看上去就似是勵志標語一張。床邊的是Jackson Pollock狂亂的action painting,心下也暗自希望,像Pollock一般在自己的畫紙上傾瀉消耗生命的體力和熱情。而且是狂亂的。房間的狀況徹底改變了我的作息,現在都維持早睡早起,起來讀點報寫點字才出門,回來時也是讀點報寫點字才睡去。寫到這裡,大概都是想說在這個城市我過得很好,甚至是太好了,唯一的問題只是我完全無法安頓。白雙全說過,他無法在靜止或非走路的狀態下思考,我對此深有同感。然而愈是思考愈沒法有半分安頓的感覺,我要學會的是沉澱和整理吧,而那些煩人的工作坊也不過用比較刻板的方式教我這些。
對了,不得不說,來到異地似是消聲匿跡,怎麼說也是對不住那些為我餞別和給我祝福的友人,所以學會安頓和寫點東西是我唯一報答他們的方法。尤其是去年相遇的學生們(如果我還可以這樣叫他們的話),沒有他們的厚愛和與他們的互動,我在香港機場大概不會有那種期盼一直向前走的心情。友人送了首叫車站的歌給我,說怕我覺得太土氣,但沉迷於蔡琴的我,又怎麼敢說出這樣的話?另一個我很捨不得的人,叫我聽一個旅人,在機上我聽了好多遍。兩首歌都不約而同道出啟程與向前走的孤單。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我知道,就像村上在書末所說,我們不過在世上不同的路上,快樂地向前走。
(何欣穗, 我們快樂地向前走)
2009年8月29日
The us in this song actually means all of us. All.
BSS is still one of my favourite bands. No matter how Ian/Joy Division fans think about this.
2009年8月20日
25
大概是從六月開始吧,就是有種強烈的預感:不可能活到二十四歲。但今天跟母親一頓下午茶後,我知道,我還是會活過二十四歲的。算是非常肯定吧。Joy Division的Ian Curtis選擇在二十三歲死去----對,我經常都引用這事件----所以我沒有資格,而且我知道,因為母親,我一定不會。
有一段時間,該是中二到中四的數年間,因為地下鐵的將軍澳線還沒通車,我回家必須經由藍田站轉車。那時母親工作的診所就在藍田。這段時間裡,全沒消費能力的我總是到藍田那些沒甚可逛的商場溜躂至五時半,母親準時下班的時間,等她從一條長長的電梯下來。我們吃下午茶去,就只有我們兩個,在晚飯時間前兩句鐘吃下午茶去。那是因為母親縱容我。我從很小開始就極端討厭在家裡吃晚飯,母親是知道的,所以她跟我在那些如今已無人記得的快餐店裡,吃盡從她的健康標準來說,不應進食的下午茶餐。炸雞脾、沙嗲雞串、炸春卷,加三五塊還有碗米粉什麼的。回到家坐不了多久,我們又像有強迫症搬,要在七時半的無線電視劇集主題曲響起時,聚在餐桌上。母親就這樣容忍我不吃所謂的正餐,草草把飯爬完。現在回想,與母親在我心目中,兒時對我何其嚴苛的形象,真箇格格不入。相較於現在我們相對進餐時清晰的沉默,那時我們在快餐店的時光裡聊過些什麼,我竟半點也無法觸及。我只記得我們日復日的走差不多的路、吃差不多的常餐,數算著巴士時間表,一同回家去。說來,我也好久沒與母親一起這樣踏進家門了。
也許今天剪髮時想起這些片段,也許只是黃昏時跟母親分別時才再想起,我也搞不清楚。今天下午在銅鑼灣剪髮,讓髮型師先生把一頭留了年多的長髮全剪去後,剛好五時十五分。我走到電車路,隨便上了往西走的電車,就坐到灣仔去。母親搬到灣仔診所上班也一年了,我竟不知診所的確實位置在哪,只知道在藍屋附近。就糊亂跑到藍屋附近,待得五時三十五分,撥電話給母親。在那些我從前常去利東街時經過的茶餐廳,我跟母親隨便進了一家。母親只點了一杯熱奶茶,跟從前一樣。而我,是否變了呢,也只要了杯熱鸳鸯。母親一直在說放假的事,提起我即將留學英國啟程的翌日,她請不到假。我立時就著她和爸別要來送行了,因她在機場總是流淚。母親聽到這句後雙眼通紅。我可能是說錯話了。母親說她當下就很想哭,我也只好連忙搬弄別的趣事之類。那一刻,我好討厭自己,同時也是那段下午茶日子在我思緒中撲湧出來的一刻。
我想,我的不快,不論關於什麼,實在不能讓母親以任何方式承受半點。雖然,我也立時明白,我們相對時時有的無言,我不再在她下班時雀躍地打給她,或我不再吃那些下午茶,都或多或少在傷害她吧。這也是我徹底討厭自己的原因。但經過這一頓下午茶,我知道,我也只能這樣活下去。快二十四歲了。
有一段時間,該是中二到中四的數年間,因為地下鐵的將軍澳線還沒通車,我回家必須經由藍田站轉車。那時母親工作的診所就在藍田。這段時間裡,全沒消費能力的我總是到藍田那些沒甚可逛的商場溜躂至五時半,母親準時下班的時間,等她從一條長長的電梯下來。我們吃下午茶去,就只有我們兩個,在晚飯時間前兩句鐘吃下午茶去。那是因為母親縱容我。我從很小開始就極端討厭在家裡吃晚飯,母親是知道的,所以她跟我在那些如今已無人記得的快餐店裡,吃盡從她的健康標準來說,不應進食的下午茶餐。炸雞脾、沙嗲雞串、炸春卷,加三五塊還有碗米粉什麼的。回到家坐不了多久,我們又像有強迫症搬,要在七時半的無線電視劇集主題曲響起時,聚在餐桌上。母親就這樣容忍我不吃所謂的正餐,草草把飯爬完。現在回想,與母親在我心目中,兒時對我何其嚴苛的形象,真箇格格不入。相較於現在我們相對進餐時清晰的沉默,那時我們在快餐店的時光裡聊過些什麼,我竟半點也無法觸及。我只記得我們日復日的走差不多的路、吃差不多的常餐,數算著巴士時間表,一同回家去。說來,我也好久沒與母親一起這樣踏進家門了。
也許今天剪髮時想起這些片段,也許只是黃昏時跟母親分別時才再想起,我也搞不清楚。今天下午在銅鑼灣剪髮,讓髮型師先生把一頭留了年多的長髮全剪去後,剛好五時十五分。我走到電車路,隨便上了往西走的電車,就坐到灣仔去。母親搬到灣仔診所上班也一年了,我竟不知診所的確實位置在哪,只知道在藍屋附近。就糊亂跑到藍屋附近,待得五時三十五分,撥電話給母親。在那些我從前常去利東街時經過的茶餐廳,我跟母親隨便進了一家。母親只點了一杯熱奶茶,跟從前一樣。而我,是否變了呢,也只要了杯熱鸳鸯。母親一直在說放假的事,提起我即將留學英國啟程的翌日,她請不到假。我立時就著她和爸別要來送行了,因她在機場總是流淚。母親聽到這句後雙眼通紅。我可能是說錯話了。母親說她當下就很想哭,我也只好連忙搬弄別的趣事之類。那一刻,我好討厭自己,同時也是那段下午茶日子在我思緒中撲湧出來的一刻。
我想,我的不快,不論關於什麼,實在不能讓母親以任何方式承受半點。雖然,我也立時明白,我們相對時時有的無言,我不再在她下班時雀躍地打給她,或我不再吃那些下午茶,都或多或少在傷害她吧。這也是我徹底討厭自己的原因。但經過這一頓下午茶,我知道,我也只能這樣活下去。快二十四歲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