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2日
2011年1月14日
2011年1月2日
一年伊始?
最後那句,當然只是說給自己聽的。
這個很好看,guardain的2010 the year in environment新聞攝影回顧。
http://www.guardian.co.uk/environment/gallery/2010/dec/31/2010-environment-year
(原刊1月2日,明報星期日生活)
========
展望新年﹕「包機事件」是常態的新時代
上星期明報《星期日生活》裏幾篇對學生滯留倫敦希斯魯機場和「風雪包機事件」的評論,都不外乎從「港孩」vs「怪獸家長」的角度切入,責難這件事件的「主角」們。同時亦不難察覺到,在facebook上平素絕不月旦時政的人,都紛紛加入聲討政府、學生和家長的行列,而各大網上討論區更是群情洶湧,一面倒的情比反對申辦亞運的聲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當然並無不可。但有趣的現象是,整件事情真正的「主角」,不尋常的風雪及寒冬,在評論中都鮮有被進一步提及和探討。
對大部分人而言,這只是意外一場,因此學生和家長的問題是「不願接受突發情」,而政府則是大驚小怪。這些當然都是合理的說法。然而,將這場被香港媒體一面倒塑造成鬧劇的新聞,放在2010年全球新聞中,倒是一個很好的注腳。我們可以問的是,到底香港政府和市民是否意識到,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還要處理和面對多少看似與這個城市無關且遙不可及的「偶發」狀?
生態急促變動牽動全球
以往一年將盡回顧與展望國際問題,我們必定先談到不穩的政治局勢;但細看2010年那些牽動全球神經的新聞,不少都涉及我們愈來愈難控制與理解,愈形複雜的自然環境。生態的急促變動,不論是明顯的人為事故或所謂的自然災害,都讓人前所未有地理解到何謂牽一髮動全身。4月發生的英國石油公司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其廣泛而不可測的生態後遺,至今仍未被完全掌握。如果世界另一邊污染的海洋生態看起來與香港還是距離太遠,五月冰島火山灰及十月印尼火山灰擾亂了的航班升降秩序,就預演了自然如何讓全球的緊密聯繫暫時停頓。執筆之際,美國東岸亦遇上「異常」的嚴寒天氣,降雪令多達二千班航班停飛。這些都提醒我們與生態相關的事件不會局限於一時一地,而這類狀在未來勢將不斷佔去媒體的重要版面;相信近三數年接連面對反常氣候的英國人,早就明白到今次的風雪不再僅僅是突發事件,而是全球人類都將不斷面對的狀。
因此,不論是歇斯底里的留學生及他們哭鬧的家長,或是集體鞭撻前者的香港大眾,都未有透過該事件意識到環環相扣的全球生態「意外」已悄然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核心背景﹕事件不是意外,恰好相反,它標誌當下世界的模樣。「包機事件」成了一塊鏡子,一方面倒影了香港時常被想像為能獨善其身的城市,另一方面也是很好的機會去思考這個城市是否一直欠缺了相關的討論。就像菲律賓人質事件讓港人直面全球不平均發展中不斷為香港人提供廉價勞工的國家所承受的處境,同樣發生在境外的機場滯留則讓「新時代經已來臨」的信息間接地展現在本土媒體上,即使這信息幾乎未被接收。
從全新世進入人類世
在這裏所說的不僅是氣候變化,更是與之相關林林種種的生態與資源不穩定,似乎將會是當前時代的特徵。評論經常提醒我們活在「後金融海嘯」、中國經濟影響力無遠弗屆的世界,諸多經濟金融規則被改寫是指日可待。但在此之外,自然科學界同樣自2008年起就認為人類進入了全新部時代;上述2010年戲劇性的環境事件,可說是理論的實際示範。2008地質學界發起了一場非常重要的辯論,部分地質學家認為,地球歷經了12,000年穩定的後冰河(post-galcial)地質時代「全新世」(Holocene),已經邁進全新的「人類世」(Anthropocene)。從工業革命開始,人類與都市所重新製造的「自然」,如氣候、生物圈(biosphere)、碳循環(carbon cycle)、水文(hydrological)、地貌(geomorphological)與生態系統,與「全新世」已有了明顯的斷裂,自然科學研究觀察到海洋、沉積物(sediment)、冰(glacier)及花粉都被人類加諸了徹底而不可逆轉的改變。諾貝爾獎得獎者Paul Crutzen所作的術語「人類世」,所指的正是地球生態已被人為(anthropogenic)行動大幅重構,而我們根本不可能全面掌握其深遠結果。過去一段日子人們開始關注的氣候變化,也許不過是新地質時代的序曲。用城市研究學者Mike Davis的說法,除了暖化外,「人類世」帶來最難以應付的,是未來環境的極端不穩。
2010年開始,上述環境變異導致的混亂已提醒了各國及城市政府,開始非常長期的基礎建設與政策準備,應付未來可能預見的不安全生態。但更重要的是,伴隨而來自是世上許多地方的人都開始明白到從前許多我們視為「非常突然」的生態環境事故,已成了生活必須面對的一部分,而涉及人為意外的生態變動則將以更快更大規模的軌擴散。筆者無意為「港孩」和「怪獸家長」辯護,但與「風雪包機事件」的相關反省和討論,似乎也間接顯示了我們的社會也沒有足夠的氛圍與資源去培育(cultivate)對那些阻礙航班的風雪的理解。要讓滯留機場的學生及他們的家長「明白事理」,最好的莫過於讓風雪背後意味深長的世界觀展現於他們眼前,而大眾則不再只把事件理解為這個冬天的偶然。從這處出發,將香港置放於變動中的世界,當上海、北京都在為生態不穩作長遠規劃與教育,香港政府的角色除了包機之外,可以思索然還有太多。一年伊始,樂觀點,但願改變就從2011年開始。
延伸閱讀﹕
Jan Zalasiewicz et. al. "Are we now living in the Anthropocene?" In GSA Today 18 (2): 4-8, 1 Feb 2008
這個很好看,guardain的2010 the year in environment新聞攝影回顧。
http://www.guardian.co.uk/environment/gallery/2010/dec/31/2010-environment-year
(原刊1月2日,明報星期日生活)
========
展望新年﹕「包機事件」是常態的新時代
上星期明報《星期日生活》裏幾篇對學生滯留倫敦希斯魯機場和「風雪包機事件」的評論,都不外乎從「港孩」vs「怪獸家長」的角度切入,責難這件事件的「主角」們。同時亦不難察覺到,在facebook上平素絕不月旦時政的人,都紛紛加入聲討政府、學生和家長的行列,而各大網上討論區更是群情洶湧,一面倒的情比反對申辦亞運的聲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當然並無不可。但有趣的現象是,整件事情真正的「主角」,不尋常的風雪及寒冬,在評論中都鮮有被進一步提及和探討。
對大部分人而言,這只是意外一場,因此學生和家長的問題是「不願接受突發情」,而政府則是大驚小怪。這些當然都是合理的說法。然而,將這場被香港媒體一面倒塑造成鬧劇的新聞,放在2010年全球新聞中,倒是一個很好的注腳。我們可以問的是,到底香港政府和市民是否意識到,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還要處理和面對多少看似與這個城市無關且遙不可及的「偶發」狀?
生態急促變動牽動全球
以往一年將盡回顧與展望國際問題,我們必定先談到不穩的政治局勢;但細看2010年那些牽動全球神經的新聞,不少都涉及我們愈來愈難控制與理解,愈形複雜的自然環境。生態的急促變動,不論是明顯的人為事故或所謂的自然災害,都讓人前所未有地理解到何謂牽一髮動全身。4月發生的英國石油公司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其廣泛而不可測的生態後遺,至今仍未被完全掌握。如果世界另一邊污染的海洋生態看起來與香港還是距離太遠,五月冰島火山灰及十月印尼火山灰擾亂了的航班升降秩序,就預演了自然如何讓全球的緊密聯繫暫時停頓。執筆之際,美國東岸亦遇上「異常」的嚴寒天氣,降雪令多達二千班航班停飛。這些都提醒我們與生態相關的事件不會局限於一時一地,而這類狀在未來勢將不斷佔去媒體的重要版面;相信近三數年接連面對反常氣候的英國人,早就明白到今次的風雪不再僅僅是突發事件,而是全球人類都將不斷面對的狀。
因此,不論是歇斯底里的留學生及他們哭鬧的家長,或是集體鞭撻前者的香港大眾,都未有透過該事件意識到環環相扣的全球生態「意外」已悄然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核心背景﹕事件不是意外,恰好相反,它標誌當下世界的模樣。「包機事件」成了一塊鏡子,一方面倒影了香港時常被想像為能獨善其身的城市,另一方面也是很好的機會去思考這個城市是否一直欠缺了相關的討論。就像菲律賓人質事件讓港人直面全球不平均發展中不斷為香港人提供廉價勞工的國家所承受的處境,同樣發生在境外的機場滯留則讓「新時代經已來臨」的信息間接地展現在本土媒體上,即使這信息幾乎未被接收。
從全新世進入人類世
在這裏所說的不僅是氣候變化,更是與之相關林林種種的生態與資源不穩定,似乎將會是當前時代的特徵。評論經常提醒我們活在「後金融海嘯」、中國經濟影響力無遠弗屆的世界,諸多經濟金融規則被改寫是指日可待。但在此之外,自然科學界同樣自2008年起就認為人類進入了全新部時代;上述2010年戲劇性的環境事件,可說是理論的實際示範。2008地質學界發起了一場非常重要的辯論,部分地質學家認為,地球歷經了12,000年穩定的後冰河(post-galcial)地質時代「全新世」(Holocene),已經邁進全新的「人類世」(Anthropocene)。從工業革命開始,人類與都市所重新製造的「自然」,如氣候、生物圈(biosphere)、碳循環(carbon cycle)、水文(hydrological)、地貌(geomorphological)與生態系統,與「全新世」已有了明顯的斷裂,自然科學研究觀察到海洋、沉積物(sediment)、冰(glacier)及花粉都被人類加諸了徹底而不可逆轉的改變。諾貝爾獎得獎者Paul Crutzen所作的術語「人類世」,所指的正是地球生態已被人為(anthropogenic)行動大幅重構,而我們根本不可能全面掌握其深遠結果。過去一段日子人們開始關注的氣候變化,也許不過是新地質時代的序曲。用城市研究學者Mike Davis的說法,除了暖化外,「人類世」帶來最難以應付的,是未來環境的極端不穩。
2010年開始,上述環境變異導致的混亂已提醒了各國及城市政府,開始非常長期的基礎建設與政策準備,應付未來可能預見的不安全生態。但更重要的是,伴隨而來自是世上許多地方的人都開始明白到從前許多我們視為「非常突然」的生態環境事故,已成了生活必須面對的一部分,而涉及人為意外的生態變動則將以更快更大規模的軌擴散。筆者無意為「港孩」和「怪獸家長」辯護,但與「風雪包機事件」的相關反省和討論,似乎也間接顯示了我們的社會也沒有足夠的氛圍與資源去培育(cultivate)對那些阻礙航班的風雪的理解。要讓滯留機場的學生及他們的家長「明白事理」,最好的莫過於讓風雪背後意味深長的世界觀展現於他們眼前,而大眾則不再只把事件理解為這個冬天的偶然。從這處出發,將香港置放於變動中的世界,當上海、北京都在為生態不穩作長遠規劃與教育,香港政府的角色除了包機之外,可以思索然還有太多。一年伊始,樂觀點,但願改變就從2011年開始。
延伸閱讀﹕
Jan Zalasiewicz et. al. "Are we now living in the Anthropocene?" In GSA Today 18 (2): 4-8, 1 Feb 2008
從山上下來之一
通往山頂的車路上,沿路風光真箇好看。樹幹隔阻住視線,看到的維港永不完全。是因為它的不完全?或是因為想得見全貌的欲望?想下山的路到底有多少時,記起朋友問的問題:畫鬼腳是否永不會重覆?
暫時在街上拿了兩張傳單,分別來自在油麻地的「貴花甜」和在將軍澳的「東泰物業代理」。要記住克制自己拒絕拿取,原來那麼難。當儲夠一定數量後,就是時候實踐一些想法。
要試驗我是否好好地活著,只要去一趟書店。若手上拿起每本書、走到每種類別是書架跟前,都覺有想讀的書、都能從列陣的書名中聯想到別的事情,那我肯定處於對生活非常滿意的狀態。幸好,逛序言書店竟覺乏味非常的日子,好像剛剛過去了。
Pascal Pinon - moi
暫時在街上拿了兩張傳單,分別來自在油麻地的「貴花甜」和在將軍澳的「東泰物業代理」。要記住克制自己拒絕拿取,原來那麼難。當儲夠一定數量後,就是時候實踐一些想法。
要試驗我是否好好地活著,只要去一趟書店。若手上拿起每本書、走到每種類別是書架跟前,都覺有想讀的書、都能從列陣的書名中聯想到別的事情,那我肯定處於對生活非常滿意的狀態。幸好,逛序言書店竟覺乏味非常的日子,好像剛剛過去了。
Pascal Pinon - moi
2010年11月15日
秋日,五十五
讀著說香港電影「黃昏未晚」的一本書,就遇上像《東風破》這樣神采飛揚的本土製作,於是看得格外用心,同樣拍中上環,它比歲月神偷有趣得多。電影裡出現了這首歌。(電影預告發揮不了平常的功用,全反映不了電影整體的優點)
------------
碼頭與彼岸
李維怡反覆說那不是他的作品,也不是影行者的作品,但無疑影片讓我一而再、再而三對他肅然起敬。



--------
土地呼吸 馬屎埔音樂會
朱先生出場的時候,人群有點流失,撞著下午六時,人們盤算著要否在入黑前離去。但無疑,他才是我的搖滾英雄,所以到這環節才首前坐近台前。話說回來,所有的樂隊都精采,怎想到最動人的一刻,是看indie band唱《萬水千山總是情》。那年頭的廣東歌詞,總能作者已死,深入解讀千萬遍也不膩。
一句「莫說青山多障礙」已能把當下任何的流行文化擊潰。萬水千山總是情,真是對昨天那個下午最好的註腳。


------------
碼頭與彼岸
李維怡反覆說那不是他的作品,也不是影行者的作品,但無疑影片讓我一而再、再而三對他肅然起敬。



--------
土地呼吸 馬屎埔音樂會
朱先生出場的時候,人群有點流失,撞著下午六時,人們盤算著要否在入黑前離去。但無疑,他才是我的搖滾英雄,所以到這環節才首前坐近台前。話說回來,所有的樂隊都精采,怎想到最動人的一刻,是看indie band唱《萬水千山總是情》。那年頭的廣東歌詞,總能作者已死,深入解讀千萬遍也不膩。
一句「莫說青山多障礙」已能把當下任何的流行文化擊潰。萬水千山總是情,真是對昨天那個下午最好的註腳。



2010年11月14日
2010年11月9日
秋日,四十九
當我打算找少許關於bare life的資料時,見到這些,送給我們兩個bafe lives。
"To love means being determined to share and blend two biographies...love is akin to transcendence; it is but another name for creative drive and as such it is fraught with risks; as are all the creative processes, never sure how they are going to end."
Zygmunt Bauman, Identity,
thanks for creating with me all the times, let's travel to somewhere unknown, as in any creative process.
2010年10月30日
秋日,三十九
終於擺脫了把思緒囚住整整一個月的報告,將近完結的時候,它反面照射了自己還是強烈地希望閱讀和求知。總是這樣,到寫的時候,一切都萬般討厭,多無聊的新聞也可以追看。寫好了,就似病好了。雖然翌日感冒的徵狀又重出。
寫到將近尾聲之時,要找一篇文章,而在裡面認識到Julie Mehretu的名字。回想human geography最先吸引我的,是許多地理學家都能旁徵博引,尤其是從電影、藝術中作聯想延伸。好像Olafur Eliasson,亦是從一篇探討空間的文章中所識。想到這一點,就覺得空間這概念好像離我現在想的問題太遠了。
分心的另一證據是在網上亂逛重遇patrick keiller這名字,然後又好懷念「與landscape熱戀」的時候。另外,今天讀明報星期日生活,見到葉蔭聰談想象的共同體,運用得來去自如,又是曾廢寢忘餐面對的概念。梁文道再談小吉,竟引用到Derrida和Berger談動物,今年年初曾希望循這兩個溪徑讀關於動物的,但還是改了方向。太多太多的概念,回頭看都不夠深刻,知一二而未能心領神會,不想再這樣水過鴨背下去。
Patrick Keiller許多年後的新作,Robinson in Ruins
--------------------
同學說之前沒聽過Anthony and the Johnsons,要提醒一下他才行。:p
第一次讓我決定買他的唱片是這首歌,零五年的聖誕吧。
五年,三張唱片,Anthony也從希望世上有這樣一個人,到要謝謝別人的愛了。
寫到將近尾聲之時,要找一篇文章,而在裡面認識到Julie Mehretu的名字。回想human geography最先吸引我的,是許多地理學家都能旁徵博引,尤其是從電影、藝術中作聯想延伸。好像Olafur Eliasson,亦是從一篇探討空間的文章中所識。想到這一點,就覺得空間這概念好像離我現在想的問題太遠了。
分心的另一證據是在網上亂逛重遇patrick keiller這名字,然後又好懷念「與landscape熱戀」的時候。另外,今天讀明報星期日生活,見到葉蔭聰談想象的共同體,運用得來去自如,又是曾廢寢忘餐面對的概念。梁文道再談小吉,竟引用到Derrida和Berger談動物,今年年初曾希望循這兩個溪徑讀關於動物的,但還是改了方向。太多太多的概念,回頭看都不夠深刻,知一二而未能心領神會,不想再這樣水過鴨背下去。
Patrick Keiller許多年後的新作,Robinson in Ruins
--------------------
同學說之前沒聽過Anthony and the Johnsons,要提醒一下他才行。:p
第一次讓我決定買他的唱片是這首歌,零五年的聖誕吧。
五年,三張唱片,Anthony也從希望世上有這樣一個人,到要謝謝別人的愛了。
2010年10月27日
秋日,三十六
失去了睡到天亮的能力。過去幾日在word的介面上打了幾百次ecological這個字,今天在中大圖書館刻意找來這本,就早應該遇到的新書,才驚覺,可能每次寫上ecological的時候,我其實都不太知道它的意思。失去了耐性和沮喪的時候,幾乎打什麼字都會拼錯,或故意拼錯,然後用上自動修正功能,ecology/ecological是最常接受被功能修正的字之一。中大圖書館的效率非常可怕,這本書才印了沒多久,我就能在架上找到,又成了第一個借去此書的人。Timothy Morton好像受到四方八面的批評,尤其是討厭歐陸理論的一派,但卻很得Zizek歡心,連帶他亦火紅起來。稍為讀了一下,不難明白何以會惹來攻擊,那種文風確是不著邊際,但幾近信口開河的風格,也有吸引之處。又是在趕文到最後之際,那些深覺如果早點遇上就好了的書。這本書讓我確認了,我希望/應該走humanities而不是social science的路。好像有一陣子沒碰到讓我想在網誌提起的書了。
"A truely ecological reading practice would think the environment beyond rigid conceptual categories - it would include as much as possible of the radical openness of ecological thought. Ecocentrism has overlooked the way in which all art - not just explicitly ecological art - hardwires the environment into its form. Ecological art, and the ecoloogical-ness of all art, isn't just about something (trees, mountains, animals, pollution, and so forth). Ecological art is something, or maybe it does something. Art is ecological insofar as it is made frm materials and exists in the world. It exists, for instance, as a poem on a page made of paper from trees, which you hold in your hand while sitting in a chair in a certain room of a house that rests on a hill in the suburbs of a polluted city. But there is more to its ecological quality than that. The shape of the stanzas and the length of the lines determine the way you appreciate the blank paper around them. Reading the poem aloud makes you aware of the shape and size of space of the space around you (some forms, such as yodeling, do this deliberately). The poem organizes space. Seen like this, all texts - all artwork, indeed - have an irreducibly ecological form. Ecology permeates all forms. Nowadays we're used to wondering what a poem says about race or gender, even if the poem makes no explicit mention of race or gender. We will soon be accustomed to wondering what any text says about the environment even if no animals or trees or mountain appear in it."
Timothy Morton, The Ecological Thought, p.1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印刷得過份精美的書
"A truely ecological reading practice would think the environment beyond rigid conceptual categories - it would include as much as possible of the radical openness of ecological thought. Ecocentrism has overlooked the way in which all art - not just explicitly ecological art - hardwires the environment into its form. Ecological art, and the ecoloogical-ness of all art, isn't just about something (trees, mountains, animals, pollution, and so forth). Ecological art is something, or maybe it does something. Art is ecological insofar as it is made frm materials and exists in the world. It exists, for instance, as a poem on a page made of paper from trees, which you hold in your hand while sitting in a chair in a certain room of a house that rests on a hill in the suburbs of a polluted city. But there is more to its ecological quality than that. The shape of the stanzas and the length of the lines determine the way you appreciate the blank paper around them. Reading the poem aloud makes you aware of the shape and size of space of the space around you (some forms, such as yodeling, do this deliberately). The poem organizes space. Seen like this, all texts - all artwork, indeed - have an irreducibly ecological form. Ecology permeates all forms. Nowadays we're used to wondering what a poem says about race or gender, even if the poem makes no explicit mention of race or gender. We will soon be accustomed to wondering what any text says about the environment even if no animals or trees or mountain appear in it."
Timothy Morton, The Ecological Thought, p.1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印刷得過份精美的書

2010年10月24日
秋日,三十二
(from somewhere on the facebook, if facebook could be considered somewhere)
「我自己經常也思考,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同樣的道理,跟其他創作型態比較一下,或許會有些助益。根據我的觀察,畫家,職業的也好,業餘的也罷,都是發自內心喜歡畫畫。他們就是喜歡那種在油布上揮灑的感覺。有的時候,他們鬱悶難安,有的時候他們挫折沮喪,但只要一拿起畫筆,那就是純粹的享受。音樂家好像也是這樣。他們只有在表演的時候,才會覺得自己活了起來……作家完全相反。我認識的作家,每個人都會混到不能再混,這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回到自己的房間,面對那部打字機。每天都得強迫自己打出好幾頁草稿的作家,不可能從這種動作中,得到甚麼快樂。我們只是知道,如果我們不寫作,感覺會更差。換句話說,驅策我們前進的,並不是胡蘿蔔,而是棍子。」
--摘自《卜洛克的小說學堂》p.64
what a damn 棍子 behind me. Is that the nature of writing?
It's nine days since I last wrote in here, the nine days were empty.
「我自己經常也思考,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同樣的道理,跟其他創作型態比較一下,或許會有些助益。根據我的觀察,畫家,職業的也好,業餘的也罷,都是發自內心喜歡畫畫。他們就是喜歡那種在油布上揮灑的感覺。有的時候,他們鬱悶難安,有的時候他們挫折沮喪,但只要一拿起畫筆,那就是純粹的享受。音樂家好像也是這樣。他們只有在表演的時候,才會覺得自己活了起來……作家完全相反。我認識的作家,每個人都會混到不能再混,這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回到自己的房間,面對那部打字機。每天都得強迫自己打出好幾頁草稿的作家,不可能從這種動作中,得到甚麼快樂。我們只是知道,如果我們不寫作,感覺會更差。換句話說,驅策我們前進的,並不是胡蘿蔔,而是棍子。」
--摘自《卜洛克的小說學堂》p.64
what a damn 棍子 behind me. Is that the nature of writing?
It's nine days since I last wrote in here, the nine days were empty.
2010年10月14日
秋日,二十二
大概是剛過凌晨不久,地鐵駛進坑口站的。在此之前的九十分鐘,我的活動不外乎對著電腦打四至五行英文字,然後把它們全部刪掉。刪去後就望住那閃動的直線苦苦思索,良久再寫上三四行字,那些句子之討厭,簡直到了讓我想把頭髮拉扯至斷掉為止的程度。如是者這種循環來去了十次左右,就耐不下去了。走到茶水間,對著辦公室那一大筒一大筒的蒸餾水,好想把它們逐一從箱子上抬起,在鋪滿地毯的地面打平翻滾。當然,絕不可能這樣做,我已經在浪費人家的電力和冷氣,怎能再作無意義的破壞。這辦公室好像一扇窗子都沒有,想到這裡,就想離開這地方。明明就在德輔道中,怎麼走去上環地鐵站的路總像是很長,早知這樣就向中環站走去好了。當然,並沒這回事,上環站根本就在幾步之遙。
見到了粉藍色的坑口站牆壁,簡直就是種安慰,打算在十多分鐘之內完成幾件事,然後再在地鐵站出現。回到家裡、把電話放下接上充電座、拿起一本書、到便利店買總是兩罐特價的啤酒。似乎每一件事都值得再特地交代一下,縱使我確實在十多分鐘內完成了這幾件事,在忽然又炎熱得會讓人背項慘出汗水的站前空地站著。不確定用了多少時間,因為把電話放下意味著我失走了時間觀念,也並不是有意要這樣做,只因那該死的電池近來好像發育中的青年,愈來愈容易餓起來。讀完1Q84之後的後遺症是,在睡前依然很想讀村上春樹寫的書,結果那本懷念的八十年代又被我抽起了放在床頭。它總是一本後備,在甚麼都不想讀的時候被記起,亂翻一下又放回書架。要抱怨的是張致斌的翻譯實在怪裡怪氣的,但在一小時之後我將修正這想法,因為被我急急帶著出門的,正是他譯的雨天炎天,倒是給人善用形容詞的感覺。自從六月之後好像一直堅持喝淡而無味的啤酒,那次竟連幾乎被視為開水的Coors Light我也付錢買來,去年的自己一定為之側目。在便利店裡相應的選擇就是青島純生,純生兩個字比Light字婉轉多了,亦是恆常最便宜的選項。
好,完成那幾件事,就向著新寶城的方向走去,再次對著那無法參透的「洋名」La Cite Noble失笑。抬頭望天見不到月亮,附有農曆的電話亦沒帶在身,連想像月亮是何許形狀也沒門。原本是想向海口走去,給自己一陣子喝啤酒和讀與urban political ecology無關的書本,以讓自己沒那麼討厭自己。結果看到了運動場之後就被它對著的地盤工地吸引過去,說是為什麼也答不出,總而言之就在分叉路轉了右,沒向左面較暗的路前進。在工地前面有幾張在草叢前的長椅,椅旁有垃圾箱,兩者都用上銀色的物料,看來想予人先進的感覺。我挑了一張面向高速公路和發光行人隧道口的長椅,對於望到綠得不像現實存在的綠色大路牌,並寫著「西貢」感到一絲滿意,並在同一時間拍死了一隻從後面草叢跳到手背上的蚊子。然後就坐了下來,拉開青島純生的蓋掩,把書翻開。不幸是這兩件事同時進行的話,就有把啤酒濺到書頁上的可能。而不管這個可能性有多微,它還是發生了,雖然可能不過是不足一口的份量。
一直有行人經過,蟬聲也不斷,眼前的公路亦有大貨車經過。但也有這三種聲音都同時消失的時候,當這些時刻出現,我就把書本和啤酒放下,環視四週,盡是屏風樓宇或明或暗的單位。書本的內容談到希臘的Athos半島,印象中該沒從三位希臘朋友的口中聽說過,而那些翻譯過來的地名,如史塔夫隆尼基、卡夫索凱佛之類,真是非常煩擾。不過寂靜的時間不多,目光多投放在眼前的文字上,慢慢就沉進了那個半島的想像空間中。看書時總是喜歡僅慎數算著頁數,這個半島遊記在第八十一頁終止,扣去開首空白的六頁,共有七十五頁。書裡出現了數次描述得讓人想到就害怕的豪雨,其中一場發生於第六十五頁。頁上的最後一句是,「真糟糕,搞不好這裡也要下了」。小說就是這麼一回事,與現實只差半分,結果細小的雨點果真從天空落下,逐點打在書上。雪白的紙張先被啤酒沾上,然後就是雨點,遠望去運動場上空是厚實的雲,說不出是否烏雲來,反正天早就漆黑。六十六至八十一頁,可能連同剩下的一罐啤酒,在室內被嚥下吧。把電話從電源拔出,才過了一小時左右,雨大得沉默的管理員也說了句「雨真大」。
不過想勸說自己,我不是那麼害怕寫字的。我不是那麼害怕寫字的。
見到了粉藍色的坑口站牆壁,簡直就是種安慰,打算在十多分鐘之內完成幾件事,然後再在地鐵站出現。回到家裡、把電話放下接上充電座、拿起一本書、到便利店買總是兩罐特價的啤酒。似乎每一件事都值得再特地交代一下,縱使我確實在十多分鐘內完成了這幾件事,在忽然又炎熱得會讓人背項慘出汗水的站前空地站著。不確定用了多少時間,因為把電話放下意味著我失走了時間觀念,也並不是有意要這樣做,只因那該死的電池近來好像發育中的青年,愈來愈容易餓起來。讀完1Q84之後的後遺症是,在睡前依然很想讀村上春樹寫的書,結果那本懷念的八十年代又被我抽起了放在床頭。它總是一本後備,在甚麼都不想讀的時候被記起,亂翻一下又放回書架。要抱怨的是張致斌的翻譯實在怪裡怪氣的,但在一小時之後我將修正這想法,因為被我急急帶著出門的,正是他譯的雨天炎天,倒是給人善用形容詞的感覺。自從六月之後好像一直堅持喝淡而無味的啤酒,那次竟連幾乎被視為開水的Coors Light我也付錢買來,去年的自己一定為之側目。在便利店裡相應的選擇就是青島純生,純生兩個字比Light字婉轉多了,亦是恆常最便宜的選項。
好,完成那幾件事,就向著新寶城的方向走去,再次對著那無法參透的「洋名」La Cite Noble失笑。抬頭望天見不到月亮,附有農曆的電話亦沒帶在身,連想像月亮是何許形狀也沒門。原本是想向海口走去,給自己一陣子喝啤酒和讀與urban political ecology無關的書本,以讓自己沒那麼討厭自己。結果看到了運動場之後就被它對著的地盤工地吸引過去,說是為什麼也答不出,總而言之就在分叉路轉了右,沒向左面較暗的路前進。在工地前面有幾張在草叢前的長椅,椅旁有垃圾箱,兩者都用上銀色的物料,看來想予人先進的感覺。我挑了一張面向高速公路和發光行人隧道口的長椅,對於望到綠得不像現實存在的綠色大路牌,並寫著「西貢」感到一絲滿意,並在同一時間拍死了一隻從後面草叢跳到手背上的蚊子。然後就坐了下來,拉開青島純生的蓋掩,把書翻開。不幸是這兩件事同時進行的話,就有把啤酒濺到書頁上的可能。而不管這個可能性有多微,它還是發生了,雖然可能不過是不足一口的份量。
一直有行人經過,蟬聲也不斷,眼前的公路亦有大貨車經過。但也有這三種聲音都同時消失的時候,當這些時刻出現,我就把書本和啤酒放下,環視四週,盡是屏風樓宇或明或暗的單位。書本的內容談到希臘的Athos半島,印象中該沒從三位希臘朋友的口中聽說過,而那些翻譯過來的地名,如史塔夫隆尼基、卡夫索凱佛之類,真是非常煩擾。不過寂靜的時間不多,目光多投放在眼前的文字上,慢慢就沉進了那個半島的想像空間中。看書時總是喜歡僅慎數算著頁數,這個半島遊記在第八十一頁終止,扣去開首空白的六頁,共有七十五頁。書裡出現了數次描述得讓人想到就害怕的豪雨,其中一場發生於第六十五頁。頁上的最後一句是,「真糟糕,搞不好這裡也要下了」。小說就是這麼一回事,與現實只差半分,結果細小的雨點果真從天空落下,逐點打在書上。雪白的紙張先被啤酒沾上,然後就是雨點,遠望去運動場上空是厚實的雲,說不出是否烏雲來,反正天早就漆黑。六十六至八十一頁,可能連同剩下的一罐啤酒,在室內被嚥下吧。把電話從電源拔出,才過了一小時左右,雨大得沉默的管理員也說了句「雨真大」。
不過想勸說自己,我不是那麼害怕寫字的。我不是那麼害怕寫字的。
2010年10月10日
秋日,十八


(想起,那天,我們不斷胡說關於舢舨與理察)
-----
城市與狗 (yahoo香港熱門搜尋字,10/10/10)
(待續)
-----
梁文道:平行生命的相遇(距離二之一)
(摘自是日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
小吉是我的貓,她活了十七年。
在她死的那天晚上,我剛到北京。正在開會,準備第二天一場盛大的活動,報訊的電話就來了。那一刻,我腦中一片空白,毫無意識地猛然站起。掛掉電話之後(我想,我那時的臉色應該不大好看),我和來客簡單說了一下剛剛發生的事。於是大家都覺得這場談話不好繼續,是該離去的時候了。然而,他們還是認為應該拍幾張合影;其中一人說:「難得在北京和梁老師見面」。後來,我在一個網站上看見這幀照片,原來這次會晤也是值得他們發佈的新聞。
假如,只是假如;你剛剛收到家人去世的訊息,你猜你身邊的人還會不會拉着你合照,並且綻出那種只會在照片之中出現的笑容呢?
於是接下來的另一個晚上,當同桌友人問我神情何以沮喪,精神有點萎靡的時候,我就懂得更詳細的說法了:「我的貓剛死,她是我看着長大的,就像女兒一樣」。結果舉座十來人竟然不約而同地發出一聲乾笑。
其實我是懂的,除了乾笑,也許真的不會有更加恰當的反應。知道別人近親去世,自然誰也笑不出來。但是對許多人而言,從一隻貓到一個家人之間畢竟有着太大的距離,這段距離甚至使人尷尬;而笑,確是面對尷尬的條件反射。
對於這種種情狀,我並沒有動氣。一來是因為我也要負點責任;不知何故,我總給人一種情緒穩定的印象,似乎無論出了甚麼事,我還是可以如常說話如常思辯。二來,我那幾天都擺脫不了那種空白,彷彿無法參透「小吉死了」到底是甚麼意思。她死了?意思是她不再與我共存於此世嗎?
那幾天我不可抑止地想像她最後倒在地上的那一刻。她可有搏盡力氣地發出最後的哀鳴?抑或疲憊已極地沉沉睡去?生命究竟是甚麼?那具躺卧的軀體分明就有小吉的樣子,但它比起之前還爬得起來的活物到底少了些甚麼呢(或者多了甚麼)?
我再三強調她是我的「女兒」,可是我連這句話也不太敢自信地肯定。據說貓壽一載可當人壽七年,所以她走的時候已是不可思議的高齡了。想當初她出現時仍是隻未開眼的小貓,五官不停流液,醫生說活下來的機會不大。長到後來卻居然比我還老。如果這叫父女,它又是種怎麼樣的父女關係呢?
她一直健康,即便到了臨終前的三個月,也還能吃能跳能跑能玩,表面看來與小貓無異。可是另一方面,我亦明白她早就不再年輕,根本是個老婦。至於我,雖然不比當年青壯,但又遠遠不能說老,起碼算不上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不是白髮送黑髮,難道這是很正常的壯年人給老人家送終?莫非一個女兒在十七年間就變化成了一個長者?
在「年輕」與「衰老」的概念之外,我當如是思維:這原是兩道平行生命之不可能的相遇。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