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4日
意粉
前幾天開始下定決心,要嘗試煮好意大利粉。壓力大且沉悶的春季,讓人份外想做些常規以外的事。今天趁著商店週日早早關門前,買了些比較好的意粉和鮮蝦。晚上用各種材料,一試近日從各方資料學習來的正宗意粉煮法。 雞手鴨腳了好一陣子,終於製成了照片中的意粉。
開始想好好地煮意粉,是從對意大利菜重新體會而開始的。話說在Barcelona一間著名的tapas bar進餐時,與友人遇上了一對同是遊客的情侶。我們同時坐下,兩桌靠得近,大家都不懂Catalan,互相笑看對方盲摸摸叫菜,然後就談起上來了。對方跟我們也十分重視旅遊之中吃的環節,也差不多是為了西班牙菜而來,彼此談話的內容也自然環繞著世界各地的食物。我對歐洲菜始終認識不深,對方卻十分內行,交流之下我聽得津津有味。臨分別前對方擲重地分享說,意大利人對食物的熱愛,比西班牙更甚,叫我們有機會定要到當地一嘗。基於對他甚為欣賞,這句說話我一直記住。
認識意大利菜,當然由從新認識Pasta開始,pasta當中最基本的當推spaghetti了。從前常聽身邊人都說意大利粉好吃極有限,大概就overlook了這種食物的變化與深度。香港人都喜歡把意粉煮得完全熟透,然後淋上大量汁料,往往把意粉弄得非常軟身,這就把我們對意粉的印象固定在那種澮意粉或焗意粉的口感上。想起來,從前在中大Coffee Corner的意粉就全是這種樣子。這種作法,不一定做不出好味道的意粉,但卻跟傳統意式烹飪處理pasta的方法背道而馳了。而且,一碟Pasta入口時的軟硬度,某程度上就是它的靈魂。換言之,將一條意粉放進口裡,你已經能夠知道它的好壞。當然,意粉作為一種高度普及的食物,它的在地化過程也十分有趣,連我們的茶餐廳也供應,又一糾纏於global和local之間的物質例子。
意大利人對意粉軟硬度的重視,從它們語言中有專門詞彙形容而可見一斑。我也是最近才認識這個看來已相當普及的術語,Al Dente。語言與文化的關係,暫且不理什麼結構主義,來看看Al Dente好了。Al Dente這意大利詞彙原來是指牙齒,後來被專門用來形容pasta煮成後'結實而不過硬'的狀態,咬下去依然有彈力,是為烹調意粉最完美的形態(wikipedia的說法)。其實,簡單而言,就係彈牙同嚼勁。Al Dente這個甚具地方特色的詞語,亦成為世界各地無數意大利餐廳取名的靈感,香港也有至少一家。話說回來,有關煮意粉,談了這麼久也只在談如何把它煮熟而已。要把意粉煮得彈牙,每條分明,說來普通然而也是一門大學問了。
愛讀村上春樹小說的人都知道,他描述吃喝往往十分仔細,總是讓人對食物想入非非,有時小說的段落甚至會祥盡得像食譜。知道村上春樹寫過一篇短篇小說,叫'義大利麵之年',一年前、甚至只是兩個月前的我,大概也無法好好體會和明白這篇小說。而原來收錄這篇小說的,正是我第一本買下村上寫的書,而我根本沒有印象。原來村上不單寫過這篇小說,他也曾在其他小說用上意粉作配角(也是讀過而沒印象,最近才知),並一直把意大利粉跟某些情緒相連。因為這種巧合的共鳴,因為時間的造就,現在的我就更喜歡這篇以意粉為題的小說了。
"公元一九七一年,意大利粉之年所發生的事。
基本上,我是一個人煮意大利粉,一個人吃意大利粉。由於某種原因,和誰兩個人一起吃也不是沒有過。不過我還是喜歡一個人吃,我覺得意大利粉好像是應該一個人吃的料理。至於理由何在,則不清楚。 " - 村上春樹
連結:"義大利麵之年"全文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2 則留言:
我煮意粉
沒你那麼講究
把所有蔬菜丟進去跟意粉拌一拌
就能吃了
我只是為了填飽肚子
不是想要花時間煮好意粉
村上春樹對聲音,顏色,氣味以至觸覺的描述都極為細膩啊。
hilda~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