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7日
春來
難得有個習慣從少到大都沒改變,就是旅行前夕緊張得不想睡,即使從前的可能只是香港仔郊野公園,現在的目的地要遠一點。三月將盡,從前校園早就春意盎然,這邊復活節當天才來下雪。雪很小很少,打在地上都變了透明,卻足夠讓我的外套片刻變成白色。春天沒來,我就先離開這個地方尋找春天。昨晚夢見一場大雪,醒來後我想,這兒的雪該已下盡了吧。我不知道西班牙是否像一本書,但我卻為了它而看書了。現在旅行都是重要的學習,去看看multiplicity of trajectories。春天大概會一如既住,讓我胡思亂想,只是回來後就得先專心工作。希望回到這邊時,會有一點改變。至少,春來。
2008年3月15日
列點好了
1. 今天讓各式各樣的學術活動和朋友聚會塞滿了時間,得到良久未有的快感,縱使因為睡眠失調,身體其實負荷不了,思想還是格外清醒。希望不久可以談談這天的事。
2. 大概每個月有一天(次)這樣的狀態,覺得隨手拾起的事物都是有趣的,都能衍生無數的概念思考,都能輕易跟各式想法串連起來,一切都是表演。在這些時刻,好像博士論文的題材瀉滿一地,不用特地苦苦尋覓。可惜,通常瀉滿一地的東西都無法被有條理地拾起來。而且,扣了這一天,其餘日子其實地上根本什麼都沒有。
3.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覺得,再讀下去的想法,也只是借一種必經途徑去實現想過的生活。即使不太適合自己,那依然是一個過程/手段,要緊的是最後的結果。這段時間當中的一部份時間,卻會怕其實那所謂的終點,也只不過是幾個完美例子帶給自己的虛幻希望。
4. 也是偶然會有一段時間,覺得再讀下去,不僅是為了想過一種生活。反而是,這過程與最後的道路,本來就有它們的意義。即使事情不會有幻想般完美,也會接納不完美本來就是必然的。意義的所在地,不在美滿的生活之中。 這樣的時間,相對地少。
5. 即使有如此這般的掙扎,每時每刻,還是會極端地怕無法在外國(天啊,這是什麼想法)有名的(天啊,這是什麼想法)大學諗博士,無法找到認為你的研究興趣有意義的教授。我只知道,很討厭這種每天都在怕的生活。但2、3、4加起來的混亂,呈現出來的就是這種怕。
2. 大概每個月有一天(次)這樣的狀態,覺得隨手拾起的事物都是有趣的,都能衍生無數的概念思考,都能輕易跟各式想法串連起來,一切都是表演。在這些時刻,好像博士論文的題材瀉滿一地,不用特地苦苦尋覓。可惜,通常瀉滿一地的東西都無法被有條理地拾起來。而且,扣了這一天,其餘日子其實地上根本什麼都沒有。
3.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覺得,再讀下去的想法,也只是借一種必經途徑去實現想過的生活。即使不太適合自己,那依然是一個過程/手段,要緊的是最後的結果。這段時間當中的一部份時間,卻會怕其實那所謂的終點,也只不過是幾個完美例子帶給自己的虛幻希望。
4. 也是偶然會有一段時間,覺得再讀下去,不僅是為了想過一種生活。反而是,這過程與最後的道路,本來就有它們的意義。即使事情不會有幻想般完美,也會接納不完美本來就是必然的。意義的所在地,不在美滿的生活之中。 這樣的時間,相對地少。
5. 即使有如此這般的掙扎,每時每刻,還是會極端地怕無法在外國(天啊,這是什麼想法)有名的(天啊,這是什麼想法)大學諗博士,無法找到認為你的研究興趣有意義的教授。我只知道,很討厭這種每天都在怕的生活。但2、3、4加起來的混亂,呈現出來的就是這種怕。
2008年3月8日
面紅耳熱
面紅耳熱,是去找回自己文章時的生理反應。若早知評論同一事件的前輩那麼多,我一定不會自暴其短,尤其是馬國明與梁啟智都是在香港書寫空間的先行者,深得我的佩服。相形見拙事小,文章用字過份自信事大,引之為戒。但無論如何也得感激黎小姐沒有嫌棄,滿足了我的願望。曾說過它是最愛的精神食糧,願望的形成自是順理成章。還得感謝占同學,沒有你我大概下星期才會知道這新聞,也不會打算寫字。而且我們在紙上相遇,仿似見證了去年無數我非常珍重的時光。在那些時光中我們或多或少影響/就造了對方的航道,以致有今天的相遇。原文第一段被減去,想不到裡面提及的名字就在旁邊出現。
--------------------------------
(原刊明報,題為倫敦南岸的好客之道)
從未「公共」的時代廣場
去年接二連三有關城市規劃和空間的爭端過後,不幸在主流媒體和市民間留下來的關鍵詞只剩下「保育」和「集體回憶」等空泛概念,本土行動和一眾關心城市去向的市民拼命想擠進議程中的「公共空間」卻依然處於相對邊緣的位置。日前時代廣場被揭發將地下原本屬公眾地方的露天空間「據為己有」,一時間竟神差鬼使般將公共空間這概念重新「活化」。若如梁啟智數週前在明報撰文所言,社會科學的視野在香港城市發展中嚴重缺席,時代廣場事件造就的機會就必須被好好把握。就讓我們從地理學的角度去介入,檢視建制的回應是如何不足。
風險與好客
英美地理學與都市研究近年其中一個炙手可熱的課題,就是全球公共空間如何逐漸失去它們的「公共性」。從80年代起這個議題在學術界,可說已經歷了由新興到老掉牙再到新潮的循環。有趣的是,由此至終這裡指涉的公共性,都與地契上所寫的公私用途和地方的業權所有全無關連。即使一些地方可供任何人自由地來回出入,也不代表它有著公共空間應有的特質;反之,一些屬私人業權甚至有牟利性質的地方附合某些條件的話,它們也可以是「公共」的。一言以蔽之,公共性是要去規劃和營造的特質,僅僅追溯一處地方的地契規定用途是公眾與否,意義不大。那麼,在地理學和都市研究學者眼中,公共性的核心價值何在呢?以下是簡要的兩項。
學界第一項共識,是公共空間對不確定性和風險(risk)的追求和接納,這對香港政府和地產商來說,顯然是匪夷所思的。世界各地公共空間的消失,就緣於空間擁有者對安全的過份迷戀,他們渴望可完全預知在空間之中,一切將要發生的事情。在這樣的空間中,不可能有真正的驚喜,人也會習慣被動地接受安排好的規律。也許你會立刻問:「唔想咁樣,可以點樣」?
其實只要每個空間使用者都主動一點,透過自己喜歡的行動,共同塑造自己的地方,公共空間自然會充滿驚喜。更直接來說,就是我們應該重新肯定,玩耍不獨是小孩的專利。幾年前出現的快閃黨,就是在空間中玩耍的好例子。但試問香港又有多少地方會充滿人流,而又容許這些帶來「驚喜」的活動進行?真正的公共空間,就是當你有任何好玩的念頭,不需要向任何部門填表,可以逕往表達創意的地方。管理這些公共空間的人,自然不可以太執著於排除風險,在公共空間的討論中,風險與創意是同義詞。當大眾都願意在一處發揮創意,包容突如其來的驚喜,這個地方就是他們共同主動創造的,公共性由此而來。
這樣的公共空間在歐洲比比皆是,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旁的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re) 就是個理想例子。它原本只是個畫廊、劇場和餐廳擠在一起的建築群,但在這個建築群的地面卻有個與眾不同的廣場,每天都有大班年青人在玩滑板和花式單車。可別以為這處成為了他們的小圈子地方,所有經過的市民和遊客都以不同形式投入他們共同塑造出來的地方。筆者就親身見過,滑板在廣場橫衝直撞的一刻,這邊廂有遊客拿著咖啡在廣場中心坐下來聊天和欣賞,那邊廂又有人在廣場則的牆上繪畫,同時有人在拍電影、跟玩滑板的人聊天等。這種情景所包含的公共性,就體現在擁有這處地方的管理者,把各式各樣活動的風險擱在一旁,鼓勵多元的驚喜出現。
在這樣的熱鬧和充滿生氣的氣氛下,置身當中的人可以把對陌生人的戒心放下,這就形成了一種歡愉友善的氣氛。學術界對都市公共性的另一新興見解,就是認為這種友善的「好客」(Hospitable) 環境對公共空間是重要的。這種友善和容忍,在於要接納都市中多種多樣、不同階層的人。消費的地方會用警衛驅逐被認為會「帶來麻煩」的人,這種「唔好阻住做生意」的管控心理,是公共空間與公共性的最大敵人。真正的公共空間,不僅要容得下快閃黨和滑板族,還要容得下無家者和街頭表演者。「容得下」不獨代表這些無法走進商場的人可以站在公共空間中不被驅逐。公共性的理想,更要求營造一種環境,在當中人們願意互相接近和交流,就如在南岸中心的廣場,路人會樂於與那些有機會撞傷他們的的滑板少年聊天。地理學熱門的說法,是在其他地方被排斥的公民,在公共空間中都有接近城市的權利(The right to the city)。
活化古蹟之外,還要活化公共空間
用這些視角觀照時代廣場事件,可見各方回應雖然鮮有地快,卻都騷不著癢處,對長遠規劃公共空間益處不大。問題的核心不只在保安驅逐市民的活動與否,即使如時代廣場總經理所言,大家都可以在露天廣場上進行「靜態活動」,用上述的條件來判斷,時代廣場地面部份多年來都依然跟理想的公共空間相距甚遠。屋宇署、民主黨和大量市民都立時追溯土地契約訂明該地是否屬於公共地方、時代廣場有否違約需要賠償等,危險在於可能把問題縮小至法理和經濟層面,而忽略了公共空間本來牽涉更深遠的規劃視野與文化發展等問題。
上述兩個社會科學觀點的啟示是,真正的公共空間規劃,不能只著眼於業權和用途問題,地契上說明是公眾地方的,都不一定是讓人滿意的公共空間。私人擁有也不一定是魔鬼,若非公用地方的管理者願意投入資源,建設滿足上述公共性條件的空間,即使當中有牟利性質的服務存在,這個地方依然可以追求公共性的理想。若政府和地政總署真打算借這次事件,重新檢視香港現有的公共空間,就不能只停留在法理和經濟層面上檢討。政府急切需要的是,參照社會科學的觀點,賦與公共空間規劃長遠視野:開始從頭學起,如何在所謂活化古蹟文物之餘,活化香港的公共空間。
--------------------------------
(原刊明報,題為倫敦南岸的好客之道)
從未「公共」的時代廣場
去年接二連三有關城市規劃和空間的爭端過後,不幸在主流媒體和市民間留下來的關鍵詞只剩下「保育」和「集體回憶」等空泛概念,本土行動和一眾關心城市去向的市民拼命想擠進議程中的「公共空間」卻依然處於相對邊緣的位置。日前時代廣場被揭發將地下原本屬公眾地方的露天空間「據為己有」,一時間竟神差鬼使般將公共空間這概念重新「活化」。若如梁啟智數週前在明報撰文所言,社會科學的視野在香港城市發展中嚴重缺席,時代廣場事件造就的機會就必須被好好把握。就讓我們從地理學的角度去介入,檢視建制的回應是如何不足。
風險與好客
英美地理學與都市研究近年其中一個炙手可熱的課題,就是全球公共空間如何逐漸失去它們的「公共性」。從80年代起這個議題在學術界,可說已經歷了由新興到老掉牙再到新潮的循環。有趣的是,由此至終這裡指涉的公共性,都與地契上所寫的公私用途和地方的業權所有全無關連。即使一些地方可供任何人自由地來回出入,也不代表它有著公共空間應有的特質;反之,一些屬私人業權甚至有牟利性質的地方附合某些條件的話,它們也可以是「公共」的。一言以蔽之,公共性是要去規劃和營造的特質,僅僅追溯一處地方的地契規定用途是公眾與否,意義不大。那麼,在地理學和都市研究學者眼中,公共性的核心價值何在呢?以下是簡要的兩項。
學界第一項共識,是公共空間對不確定性和風險(risk)的追求和接納,這對香港政府和地產商來說,顯然是匪夷所思的。世界各地公共空間的消失,就緣於空間擁有者對安全的過份迷戀,他們渴望可完全預知在空間之中,一切將要發生的事情。在這樣的空間中,不可能有真正的驚喜,人也會習慣被動地接受安排好的規律。也許你會立刻問:「唔想咁樣,可以點樣」?
其實只要每個空間使用者都主動一點,透過自己喜歡的行動,共同塑造自己的地方,公共空間自然會充滿驚喜。更直接來說,就是我們應該重新肯定,玩耍不獨是小孩的專利。幾年前出現的快閃黨,就是在空間中玩耍的好例子。但試問香港又有多少地方會充滿人流,而又容許這些帶來「驚喜」的活動進行?真正的公共空間,就是當你有任何好玩的念頭,不需要向任何部門填表,可以逕往表達創意的地方。管理這些公共空間的人,自然不可以太執著於排除風險,在公共空間的討論中,風險與創意是同義詞。當大眾都願意在一處發揮創意,包容突如其來的驚喜,這個地方就是他們共同主動創造的,公共性由此而來。
這樣的公共空間在歐洲比比皆是,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旁的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re) 就是個理想例子。它原本只是個畫廊、劇場和餐廳擠在一起的建築群,但在這個建築群的地面卻有個與眾不同的廣場,每天都有大班年青人在玩滑板和花式單車。可別以為這處成為了他們的小圈子地方,所有經過的市民和遊客都以不同形式投入他們共同塑造出來的地方。筆者就親身見過,滑板在廣場橫衝直撞的一刻,這邊廂有遊客拿著咖啡在廣場中心坐下來聊天和欣賞,那邊廂又有人在廣場則的牆上繪畫,同時有人在拍電影、跟玩滑板的人聊天等。這種情景所包含的公共性,就體現在擁有這處地方的管理者,把各式各樣活動的風險擱在一旁,鼓勵多元的驚喜出現。
在這樣的熱鬧和充滿生氣的氣氛下,置身當中的人可以把對陌生人的戒心放下,這就形成了一種歡愉友善的氣氛。學術界對都市公共性的另一新興見解,就是認為這種友善的「好客」(Hospitable) 環境對公共空間是重要的。這種友善和容忍,在於要接納都市中多種多樣、不同階層的人。消費的地方會用警衛驅逐被認為會「帶來麻煩」的人,這種「唔好阻住做生意」的管控心理,是公共空間與公共性的最大敵人。真正的公共空間,不僅要容得下快閃黨和滑板族,還要容得下無家者和街頭表演者。「容得下」不獨代表這些無法走進商場的人可以站在公共空間中不被驅逐。公共性的理想,更要求營造一種環境,在當中人們願意互相接近和交流,就如在南岸中心的廣場,路人會樂於與那些有機會撞傷他們的的滑板少年聊天。地理學熱門的說法,是在其他地方被排斥的公民,在公共空間中都有接近城市的權利(The right to the city)。
活化古蹟之外,還要活化公共空間
用這些視角觀照時代廣場事件,可見各方回應雖然鮮有地快,卻都騷不著癢處,對長遠規劃公共空間益處不大。問題的核心不只在保安驅逐市民的活動與否,即使如時代廣場總經理所言,大家都可以在露天廣場上進行「靜態活動」,用上述的條件來判斷,時代廣場地面部份多年來都依然跟理想的公共空間相距甚遠。屋宇署、民主黨和大量市民都立時追溯土地契約訂明該地是否屬於公共地方、時代廣場有否違約需要賠償等,危險在於可能把問題縮小至法理和經濟層面,而忽略了公共空間本來牽涉更深遠的規劃視野與文化發展等問題。
上述兩個社會科學觀點的啟示是,真正的公共空間規劃,不能只著眼於業權和用途問題,地契上說明是公眾地方的,都不一定是讓人滿意的公共空間。私人擁有也不一定是魔鬼,若非公用地方的管理者願意投入資源,建設滿足上述公共性條件的空間,即使當中有牟利性質的服務存在,這個地方依然可以追求公共性的理想。若政府和地政總署真打算借這次事件,重新檢視香港現有的公共空間,就不能只停留在法理和經濟層面上檢討。政府急切需要的是,參照社會科學的觀點,賦與公共空間規劃長遠視野:開始從頭學起,如何在所謂活化古蹟文物之餘,活化香港的公共空間。
2008年3月6日
"香港收皮論"
終於到走到這一步了,回歸十年剛過,時代雜誌剛提出Ny-Lon-Kong三大城市說,香港的前景卻依然是重霧深鎖。朋友說某個我尊敬的人物提出再過不久,香港就會跟廈門之類的城市沒有分別。暫且將這種論調粗俗地形容為"香港收皮論",因為沒有更貼切的形容詞了。以下梁文道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我暫時看過這種立場的文章中,解釋得最清晰和最有說服力的一篇。其實城市生死興亡的課題置於非常複雜的理論網絡中,希望將來可以稍論有關課題。現在先讀讀梁文道一文。
---------------------------
一個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的告白
文﹕梁文道 2008年3月6日
【明報專訊】
時移世易 請勿自欺欺人
在剛頒布的財政預算案裏頭,我找到沒有人留意的「創意經濟」這一節,總共只有兩小段,其中第一段有一句非常令人感慨的話﹕「香港在創意經濟的多個範疇都居於區內領先地位」。但願這句話不是財政司長曾俊華先生自己寫的,因為它就像威尼斯宣稱自己是今日的世界貿易中心一樣好笑。的確,香港曾經是區域內的創意經濟龍頭;同樣地,威尼斯也曾經是13世紀的世界貿易重鎮。
對於不想看太多數字的讀者,我可以用一個最現成的例子來說明我的意思。當年張國榮與梅艷芳先後逝世的時候,內地媒體報道的聲勢之浩大絲毫不遜於香港。最近的「藝人自拍事件」同樣也成了全國話題,只是你會在內地的網絡論壇上看到有人留下這樣的問題﹕「其實阿嬌到底是誰呀?我不大弄得清Twins那兩個人的分別。」周星馳的近作《長江7號》令很多人感到星爺不再屬於香港,其實在其漸漸喪失港味的內容之外,我們更應該看到周星馳的電影製作從幕後到台前終於會有徹底離開香港的一日。從前只有在香港演藝圈混不下去的人才會北上,如今的情勢正演變為只有混得好的人才能殺出香港。
然後我又在第二段看到這樣的一句話﹕「去年11月,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率領本港的創意產業代表團訪問上海,參加一個國際性的創意產業展覽,為業界拓展內地市場」。那次活動在號稱「上海牛棚」的「1933老場坊」舉行,恰巧我也在,還碰到不少朋友,有的做設計,有的做建築,還有的做戲劇經紀人。但他們不是被馬局長率領上來的,而是早已在大陸打下江山,如今以內地代表身分出現的香港人。甚至連活化「1933老場坊」這座古蹟的搞手也是香港人。當時我問馬時亨﹕「你說怎麼辦呢?一大批香港精英都走了。」他答道﹕「放心,他們會回來的。」回來?回來養老嗎?
10年前,榮念曾、胡恩威、陳雲和我大概是最早在報刊建議新成立的特區政府要注重創意產業的人,然後又在海峽兩岸和他們的官商學界討論這個當時還算新生的概念,那時不少內地官員只覺得這個念頭很有趣。10年後,從北京到深圳,不只出現了大批專責文化創意產業的單位,甚至還有近百個「1933老場坊」這類的創意產業園區。而本來在觀念上最領先的香港,現在則有這兩段財政預算案上含意可疑的文字。
香港有創意產業的社會土壤嗎?
他們會回來?他們為什麼要回來呢?直到今日,你都沒辦法在無電視上看見香港最出色的音樂錄像導演的作品,因為無電視不願意再花一筆錢向唱片公司購入版權,它寧願用自己的導演以最低廉的成本再製作一個專供電視播出的版本。香港每年耗用在文化上的公帑超過20億港幣,其中有多少流向藝術家?又有多少成了公務員薪金呢?你去替香港中央圖書館做一場講座,車馬費不過千元;要是在上海圖書館,「勞務費」起碼是5000人民幣。曾經有朋友替任職機構尋覓一群本地藝術家工作,一個官方的人物居然告訴他﹕「不用給他們太多錢,他們有創作機會就夠開心了。」我不知道香港的編劇酬勞特低是否也是這個理由。在香港從事創作就真的要賤到這個地步嗎?
我不敢像林夕一樣建議政府出錢扶助流行音樂產業,我也怕被人罵,我們都不敢犯下叫政府偏離不干預政策的大忌(其實林夕只是說要建一座音樂博物館)。不,我不想政府再做什麼了,因為一切都已經太遲。就像珠三角各個港口快要取代香港了,港珠澳大橋才打算上馬一樣。
我不怕香港人才流失,我只怕沒有人要來香港。創意產業靠的主要是人,而這些人,無論是第一線的導演和設計師,還是在後面厚植土壤的藝術家文化人,都很講究環境。這個環境必須開放包容、多元刺激,有很多和自己一樣的人溝通競爭,有很多不一樣的事情每天發生。香港是這樣的地方嗎?我們不要再騙自己,說什麼香港是個很多元化的大都會了。香港就算不是一個部落社會,也是一個高度同質化的大眾社會(mass society)。大部分的本地華裔居民其實都像,我們喜歡的東西是一樣的,我們思考的方式是相同的。所以我們的電視有慣性收視,我們的周刊長得都一樣。從前搞文學的人辦垮了雜誌就說香港市場小人口少,700萬人真的很少嗎?比起北歐國家要少很多嗎?光是在紐約,《紐約客》雜誌的訂戶大概就有16萬,同類的刊物要是在香港又會有什麼命運呢?香港的人口比諸紐約又如何?這其實是一個只有主流沒有分眾,贏者全贏輸者全輸的城市。
一個良好的創意環境就算給不了太多的錢,至少要給人尊重。北京的報紙評選年度十大人物,作家和藝術家居然佔去一半;在香港當作家要受人重視,或許就得賣燕窩廣告。
再說我所熟悉的媒體。一個學者能憑中央台連續每周地講《史記》而名揚全國,香港電視台又有「文化味」又受人注意的居然就是《志雲飯局》了。坦白說,最近一年,我不只辭去港台《頭條新聞》的工作,在內地《南方周末》等報刊上發表文章的次數也快要超過香港了,不是為了那日漸逼近香港的稿費,也不是為了以百萬計的發行量,而是為了一種群體理性討論的氛圍。在那裏,你或許會遭到很多反駁,但你起碼不孤獨,而且真有一種我們能夠改變現實的感覺。在那裏,觀念還是被尊重的,觀念還是有力量的。
走不走?為何走?
如果這番話的酸味太重,講點不扮高深的東西吧。去問問那些不只顧賭波的球迷,香港市面上最好的中文足球雜誌是哪一本,他們大概會說是《足球周刊》,一本內地出版的雜誌。內地雜誌的種類要比香港多,水準要比香港高,這早已不是秘密了。沒錯,我們擁有全國稀缺的言論自由,但是我們怎樣利用這個珍貴的寶藏呢?有一天,當中國真的更開放更自由,香港會不會順理成章地成為全國的媒體中心、全國的輿論基地呢?
每當內地傳媒把香港捧成「先鋒城市」,要我介紹領略香港文化風味的必遊地點時,我都會很心虛。你總不能老叫人去看旺角、蘭桂坊、文華酒店、阿麥書房、藝術中心和六四燭光晚會吧。凡是本報李照興周日專欄的讀者都曉得,廈門有愈來愈多的「樂活族」開了自己的咖啡小店,雲南有一年一度的搖滾音樂盛會,重慶有一條任人揮灑的塗鴉街……
李照興在他新著《潮爆中國》的序言裏以一個十分浪漫的說法去形容我們這些在回歸前出生的人﹕「最後一代香港人」。我也要用「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去形容我們這群喝《號外》、《年青人周報》和《越界》奶水長大的文化人,以區別開從《城市中國》、《城市畫報》與《新周刊》等內地刊物汲取新知的新一代文藝青年。
終於到了我們這一代該認真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了﹕走,還是不走?
我不是在抱怨什麼,我不怨怪政府,不怨怪商家,更不怨怪我深愛的香港人,真的。我只是想客觀地描述現實,這個市場的現實,這個社會的現實,如此而已。這麼多年以來,我看許多朋友把工作重心逐漸北遷,從余力為(賈樟柯的老拍檔)到歐陽應霽,從邁克到劉小康,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了。走,不是因為不感激香港養育我啟蒙我的恩德,而是出道近20年了,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再為這個地方付出。我們「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可以做的,就是走出香港,然後為接下來的「第一代在香港出生的中國文化人」指路,讓他們發現香港以外,世界很大。
梁文道
牛棚書院院長
---------------------------
一個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的告白
文﹕梁文道 2008年3月6日
【明報專訊】
時移世易 請勿自欺欺人
在剛頒布的財政預算案裏頭,我找到沒有人留意的「創意經濟」這一節,總共只有兩小段,其中第一段有一句非常令人感慨的話﹕「香港在創意經濟的多個範疇都居於區內領先地位」。但願這句話不是財政司長曾俊華先生自己寫的,因為它就像威尼斯宣稱自己是今日的世界貿易中心一樣好笑。的確,香港曾經是區域內的創意經濟龍頭;同樣地,威尼斯也曾經是13世紀的世界貿易重鎮。
對於不想看太多數字的讀者,我可以用一個最現成的例子來說明我的意思。當年張國榮與梅艷芳先後逝世的時候,內地媒體報道的聲勢之浩大絲毫不遜於香港。最近的「藝人自拍事件」同樣也成了全國話題,只是你會在內地的網絡論壇上看到有人留下這樣的問題﹕「其實阿嬌到底是誰呀?我不大弄得清Twins那兩個人的分別。」周星馳的近作《長江7號》令很多人感到星爺不再屬於香港,其實在其漸漸喪失港味的內容之外,我們更應該看到周星馳的電影製作從幕後到台前終於會有徹底離開香港的一日。從前只有在香港演藝圈混不下去的人才會北上,如今的情勢正演變為只有混得好的人才能殺出香港。
然後我又在第二段看到這樣的一句話﹕「去年11月,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率領本港的創意產業代表團訪問上海,參加一個國際性的創意產業展覽,為業界拓展內地市場」。那次活動在號稱「上海牛棚」的「1933老場坊」舉行,恰巧我也在,還碰到不少朋友,有的做設計,有的做建築,還有的做戲劇經紀人。但他們不是被馬局長率領上來的,而是早已在大陸打下江山,如今以內地代表身分出現的香港人。甚至連活化「1933老場坊」這座古蹟的搞手也是香港人。當時我問馬時亨﹕「你說怎麼辦呢?一大批香港精英都走了。」他答道﹕「放心,他們會回來的。」回來?回來養老嗎?
10年前,榮念曾、胡恩威、陳雲和我大概是最早在報刊建議新成立的特區政府要注重創意產業的人,然後又在海峽兩岸和他們的官商學界討論這個當時還算新生的概念,那時不少內地官員只覺得這個念頭很有趣。10年後,從北京到深圳,不只出現了大批專責文化創意產業的單位,甚至還有近百個「1933老場坊」這類的創意產業園區。而本來在觀念上最領先的香港,現在則有這兩段財政預算案上含意可疑的文字。
香港有創意產業的社會土壤嗎?
他們會回來?他們為什麼要回來呢?直到今日,你都沒辦法在無電視上看見香港最出色的音樂錄像導演的作品,因為無電視不願意再花一筆錢向唱片公司購入版權,它寧願用自己的導演以最低廉的成本再製作一個專供電視播出的版本。香港每年耗用在文化上的公帑超過20億港幣,其中有多少流向藝術家?又有多少成了公務員薪金呢?你去替香港中央圖書館做一場講座,車馬費不過千元;要是在上海圖書館,「勞務費」起碼是5000人民幣。曾經有朋友替任職機構尋覓一群本地藝術家工作,一個官方的人物居然告訴他﹕「不用給他們太多錢,他們有創作機會就夠開心了。」我不知道香港的編劇酬勞特低是否也是這個理由。在香港從事創作就真的要賤到這個地步嗎?
我不敢像林夕一樣建議政府出錢扶助流行音樂產業,我也怕被人罵,我們都不敢犯下叫政府偏離不干預政策的大忌(其實林夕只是說要建一座音樂博物館)。不,我不想政府再做什麼了,因為一切都已經太遲。就像珠三角各個港口快要取代香港了,港珠澳大橋才打算上馬一樣。
我不怕香港人才流失,我只怕沒有人要來香港。創意產業靠的主要是人,而這些人,無論是第一線的導演和設計師,還是在後面厚植土壤的藝術家文化人,都很講究環境。這個環境必須開放包容、多元刺激,有很多和自己一樣的人溝通競爭,有很多不一樣的事情每天發生。香港是這樣的地方嗎?我們不要再騙自己,說什麼香港是個很多元化的大都會了。香港就算不是一個部落社會,也是一個高度同質化的大眾社會(mass society)。大部分的本地華裔居民其實都像,我們喜歡的東西是一樣的,我們思考的方式是相同的。所以我們的電視有慣性收視,我們的周刊長得都一樣。從前搞文學的人辦垮了雜誌就說香港市場小人口少,700萬人真的很少嗎?比起北歐國家要少很多嗎?光是在紐約,《紐約客》雜誌的訂戶大概就有16萬,同類的刊物要是在香港又會有什麼命運呢?香港的人口比諸紐約又如何?這其實是一個只有主流沒有分眾,贏者全贏輸者全輸的城市。
一個良好的創意環境就算給不了太多的錢,至少要給人尊重。北京的報紙評選年度十大人物,作家和藝術家居然佔去一半;在香港當作家要受人重視,或許就得賣燕窩廣告。
再說我所熟悉的媒體。一個學者能憑中央台連續每周地講《史記》而名揚全國,香港電視台又有「文化味」又受人注意的居然就是《志雲飯局》了。坦白說,最近一年,我不只辭去港台《頭條新聞》的工作,在內地《南方周末》等報刊上發表文章的次數也快要超過香港了,不是為了那日漸逼近香港的稿費,也不是為了以百萬計的發行量,而是為了一種群體理性討論的氛圍。在那裏,你或許會遭到很多反駁,但你起碼不孤獨,而且真有一種我們能夠改變現實的感覺。在那裏,觀念還是被尊重的,觀念還是有力量的。
走不走?為何走?
如果這番話的酸味太重,講點不扮高深的東西吧。去問問那些不只顧賭波的球迷,香港市面上最好的中文足球雜誌是哪一本,他們大概會說是《足球周刊》,一本內地出版的雜誌。內地雜誌的種類要比香港多,水準要比香港高,這早已不是秘密了。沒錯,我們擁有全國稀缺的言論自由,但是我們怎樣利用這個珍貴的寶藏呢?有一天,當中國真的更開放更自由,香港會不會順理成章地成為全國的媒體中心、全國的輿論基地呢?
每當內地傳媒把香港捧成「先鋒城市」,要我介紹領略香港文化風味的必遊地點時,我都會很心虛。你總不能老叫人去看旺角、蘭桂坊、文華酒店、阿麥書房、藝術中心和六四燭光晚會吧。凡是本報李照興周日專欄的讀者都曉得,廈門有愈來愈多的「樂活族」開了自己的咖啡小店,雲南有一年一度的搖滾音樂盛會,重慶有一條任人揮灑的塗鴉街……
李照興在他新著《潮爆中國》的序言裏以一個十分浪漫的說法去形容我們這些在回歸前出生的人﹕「最後一代香港人」。我也要用「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去形容我們這群喝《號外》、《年青人周報》和《越界》奶水長大的文化人,以區別開從《城市中國》、《城市畫報》與《新周刊》等內地刊物汲取新知的新一代文藝青年。
終於到了我們這一代該認真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了﹕走,還是不走?
我不是在抱怨什麼,我不怨怪政府,不怨怪商家,更不怨怪我深愛的香港人,真的。我只是想客觀地描述現實,這個市場的現實,這個社會的現實,如此而已。這麼多年以來,我看許多朋友把工作重心逐漸北遷,從余力為(賈樟柯的老拍檔)到歐陽應霽,從邁克到劉小康,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了。走,不是因為不感激香港養育我啟蒙我的恩德,而是出道近20年了,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再為這個地方付出。我們「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可以做的,就是走出香港,然後為接下來的「第一代在香港出生的中國文化人」指路,讓他們發現香港以外,世界很大。
梁文道
牛棚書院院長
2008年3月2日
違規
初設這博客時為自已訂下過無聊的規則,就是不輕易把別人寫的文章貼在這兒。當然規則是用來打破的。我在想,除非文章真的太好。這是一位朋友傳給我看的。那位朋友雖然不是什麼作家,但他的文字是我數一數二欣賞的。他很久沒有再寫了,但最近傳給我看的一篇文章卻跟他寫的有著同樣味道。有些文章,你知道它"夠好",在文章的前後都不要添加評論感想。
----------------------
Good Enough
撰 文 : 卓 韻 芝
《 序 》
我 在 若 干 年 前 已 經 選 定 了 自 己 的 髮 型 , 至 今 一 直 沿 用 , 畢 生 不 會 改 變 。 數 年 前 , 我 「 想 通 」 了 一 件 事 : 人 生 的 某 些 題 目 上 , 若 然 發 現 了 沒 能 再 好 的 , 就 該 「 埋 心 水 」 落 實 自 己 的 選 擇 , 如 無 意 外 , 不 再 刻 意 追 求 改 變 , 不 再 浪 費 時 間 在 嘗 試 新 東 西 上 。 並 非 不 求 變 , 而 是 不 再 蓄 意 主 動 求 變 。 此 理 論 跟 以 下 東 西 有 所 相 似 : 一 夫 一 妻 制 。 一 紙 婚 書 , 於 道 德 及 法 律 上 鎖 定 兩 個 人 不 再 外 出 尋 求 選 擇 , 一 旦 簽 下 , 就 等 於 下 定 決 心 , 人 生 路 往 後 一 起 走 。 撇 開 道 德 枷 鎖 及 法 律 責 任 不 提 , 在 許 多 人 心 目 中 , 仍 是 偏 向 選 定 一 個 人 , 跟 自 己 走 一 生 的 , 除 了 因 為 你 們 愛 對 方 , 或 怕 老 來 孤 獨 之 外 , 有 一 個 我 認 為 是 很 重 要 ─ ─ 卻 又 很 赤 裸 的 原 因 : 太 疲 勞 了 。
男 主 角 正 為 女 人 煩 惱 : She is bad.
他 的 朋 友 回 應 : Your hair is bad.
電 影 《 你 黑 我 未 黑 》 ─ ─ 陳 輝 陽
一 . 放 棄 蓄 意 找 尋
你 大 可 以 終 其 一 生 不 停 轉 換 枕 邊 人 , 70 歲 仍 在 老 人 院 調 戲 異 性 , 但 當 你 經 歷 了 一 次 又 一 次 相 識 、 拍 拖 、 分 手 、 療 傷 , 之 後 又 再 跟 另 一 個 人 相 識 、 拍 拖 、 分 手 、 療 傷 , 然 後 又 再 相 識 、 拍 拖 、 分 手 … … 這 都 使 你 疲 累 , 漸 漸 發 現 , 再 試 下 去 , 都 只 不 過 是 差 不 多 吧 , 何 不 在 遇 上 眼 前 已 經 夠 好 的 人 時 , 就 此 鎖 定 目 標 , 避 免 自 己 重 蹈 覆 轍 ? 有 時 戀 愛 就 像 玩 遊 戲 機 , 由 第 一 關 開 始 玩 , 越 過 了 第 二 關 第 三 關 , 卻 被 迫 game over ( 分 手 ) 了 。 後 來 遇 上 另 一 個 人 , 又 重 新 由 第 一 關 開 始 , 過 了 第 二 三 四 五 六 關 , 以 為 自 己 今 次 可 以 打 大 佬 了 , 就 在 此 時 又 game over 。 這 種 情 節 不 斷 重 演 , 直 到 某 天 你 厭 倦 了 ; 遊 戲 規 則 熟 透 了 , 而 頭 幾 關 永 遠 差 不 多 ─ ─ 縱 使 有 不 同 , 也 不 會 有 戲 劇 性 差 異 ─ ─ 你 厭 倦 了 下 次 再 由 第 一 關 開 始 努 力 , 厭 倦 了 再 用 同 一 個 笑 話 逗 另 一 個 人 開 心 、 向 另 一 個 人 把 自 己 的 童 年 又 重 新 講 一 次 … … 不 停 試 下 去 , 就 如 重 複 地 向 不 同 的 人 自 我 介 紹 , 終 歸 明 白 , 不 停 地 追 逐 , 也 不 是 辦 法 , 選 定 一 個 人 , 不 失 為 明 智 之 選 。 這 是 否 悲 觀 ? 這 不 是 悲 觀 , 這 是 經 驗 , 甚 至 可 以 讓 人 變 得 快 樂 。 然 而 , 此 種 快 樂 建 基 於 兩 點 之 上 : 一 , 你 最 好 是 因 為 個 人 自 發 的 心 態 改 變 , 才 作 此 決 定 。 ( 應 用 在 婚 姻 之 上 , 就 是 : 還 心 癢 , 不 要 結 婚 , 由 心 希 望 安 定 才 結 婚 ) 二 , 在 能 力 範 圍 內 沒 能 再 好 之 後 , 方 才 落 實 決 定 , 未 找 到 的 話 , 保 持 追 尋 的 勇 氣 。 ( 應 用 在 婚 姻 之 上 , 就 是 : 心 覺 得 自 己 應 該 得 到 更 好 , deserve much more better 的 話 , 不 要 為 結 婚 而 結 婚 , 未 遇 到 的 話 , 亦 毋 須 悲 觀 ) 長 輩 說 , 一 旦 到 達 此 境 界 , 人 會 變 得 輕 鬆 愉 快 。 以 上 關 於 感 情 事 的 舉 例 , 純 為 使 文 章 較 易 讀 得 明 白 ( 我 的 意 思 是 , 關 於 私 人 感 情 事 , 請 勿 亂 quote 我 的 文 章 ) , 我 只 不 過 是 運 用 同 一 理 論 , 應 用 在 選 擇 髮 型 一 事 上 。 如 不 明 白 , 就 把 髮 型 一 事 , 套 用 在 上 文 的 感 情 事 例 來 想 。 我 試 過 太 多 髮 型 , punk 、 tomboy 、 one-length 、 公 仔 、 留 海 、 冬 菇 , 除 了 鏟 光 頭 , 我 差 不 多 全 部 試 過 , 試 過 染 紅 色 、 紫 色 、 high-light , 還 是 覺 得 現 在 這 個 髮 型 ( 黑 色 、 長 、 自 然 曲 ) 最 好 看 ─ ─ 我 明 白 不 是 很 好 看 , 但 在 我 能 力 範 圍 內 , 經 已 是 最 好 看 了 。 由 於 那 些 曲 全 都 是 自 然 曲 , 連 電 髮 也 不 用 , 已 忘 記 了 多 久 沒 進 貢 髮 型 屋 了 。 非 因 髮 型 師 不 好 , 而 是 我 現 在 的 髮 型 夠 好 。
二 . 最 好 、 較 好 、 夠 好
我 最 喜 歡 的 品 牌 名 稱 , 第 一 位 是 Goodenough ( 第 二 位 是 牛 仔 褲 品 牌 Rich & Skinny ) 。 Goodenough , 中 文 可 譯 作 「 夠 好 」 。 喂 , 夠 好 就 夠 啦 , 甚 麼 叫 「 最 好 」 ? 世 上 沒 所 謂 最 好 , 只 會 有 「 較 好 」 , 外 面 往 往 有 「 較 好 」 , 差 在 你 並 不 知 道 該 往 那 兒 找 「 較 好 」 , 所 以 , 「 夠 好 」 其 實 已 經 很 好 。 並 非 叫 你 事 事 只 求 合 格 ; 只 求 合 格 , 不 夠 好 , 全 力 以 赴 才 夠 好 。 全 力 以 赴 , 不 一 定 能 做 到 最 好 , 因 為 永 遠 有 改 善 的 空 間 , 就 像 每 位 有 實 力 的 導 演 或 作 家 , 重 看 自 己 的 舊 作 品 時 , 總 是 覺 得 許 多 處 可 以 再 好 一 點 , 如 果 自 己 曾 全 力 以 赴 , 就 已 經 夠 好 。 關 於 髮 型 嘛 , 我 發 誓 自 己 有 曾 全 力 以 赴 求 變 , 只 是 現 在 明 白 good enough , is enough 。 本 人 的 髮 型 並 不 在 大 家 關 心 之 列 , 但 我 真 的 很 想 推 介 一 下 這 種 「 鎖 定 心 態 」 , 可 以 使 你 省 掉 許 多 金 錢 、 時 間 、 失 落 。 不 再 妄 想 髮 型 可 以 突 出 面 部 輪 廓 、 不 再 為 潮 流 而 白 花 金 錢 、 不 再 以 為 自 己 很 百 變 , 就 不 會 有 嘗 試 新 髮 型 之 後 感 到 的 悔 惱 。 不 再 胡 思 亂 想 , 停 留 在 「 夠 好 」 之 上 , 肯 定 自 己 , 明 白 事 理 , 感 覺 多 好 。
三 . 因 為 其 他 事 更 值 得
不 再 蓄 意 找 尋 , 還 有 一 個 好 處 : 你 可 以 留 住 更 多 精 力 幹 其 他 事 , 做 更 多 有 意 義 的 事 。 這 一 點 很 重 要 。 ( 順 帶 一 提 : 一 夫 一 妻 制 的 原 意 , 就 是 避 免 人 類 終 生 求 偶 花 掉 心 力 , 轉 而 專 心 培 育 下 一 代 。 齊 家 , 才 能 治 國 平 天 下 。 ) 我 最 喜 歡 的 東 西 是 知 識 , 知 識 使 我 興 奮 , 鎖 定 髮 型 後 多 出 來 的 時 間 , 我 可 以 用 來 吸 收 更 多 知 識 , 看 更 多 書 , 更 多 電 影 , 或 許 你 笑 說 「 單 單 鎖 定 一 個 髮 型 , 可 以 為 你 省 來 多 少 時 間 呢 ? 」 對 , 不 能 為 我 省 多 少 時 間 , 但 當 你 選 定 了 許 多 人 生 項 目 後 , 集 結 起 來 的 時 間 就 多 了 , 例 如 我 老 早 選 定 了 某 兩 個 牌 子 的 手 電 、 銀 行 、 我 所 相 信 的 醫 術 及 藥 廠 、 以 後 推 出 的 書 本 之 封 面 設 計 、 畢 生 的 職 業 、 朋 友 等 等 , 亦 正 在 甄 選 航 空 公 司 、 潔 膚 品 、 … … 當 然 啦 , 如 果 有 變 數 , 我 還 是 歡 迎 轉 用 更 好 的 , 鎖 定 , 是 一 種 心 態 , 並 非 硬 性 規 定 。 心 態 就 是 不 再 刻 意 找 尋 , 但 若 然 緣 份 來 臨 , 我 不 會 逆 命 而 行 。 我 只 是 不 想 成 為 「 可 能 性 」 的 奴 隸 。
----------------------
Good Enough
撰 文 : 卓 韻 芝
《 序 》
我 在 若 干 年 前 已 經 選 定 了 自 己 的 髮 型 , 至 今 一 直 沿 用 , 畢 生 不 會 改 變 。 數 年 前 , 我 「 想 通 」 了 一 件 事 : 人 生 的 某 些 題 目 上 , 若 然 發 現 了 沒 能 再 好 的 , 就 該 「 埋 心 水 」 落 實 自 己 的 選 擇 , 如 無 意 外 , 不 再 刻 意 追 求 改 變 , 不 再 浪 費 時 間 在 嘗 試 新 東 西 上 。 並 非 不 求 變 , 而 是 不 再 蓄 意 主 動 求 變 。 此 理 論 跟 以 下 東 西 有 所 相 似 : 一 夫 一 妻 制 。 一 紙 婚 書 , 於 道 德 及 法 律 上 鎖 定 兩 個 人 不 再 外 出 尋 求 選 擇 , 一 旦 簽 下 , 就 等 於 下 定 決 心 , 人 生 路 往 後 一 起 走 。 撇 開 道 德 枷 鎖 及 法 律 責 任 不 提 , 在 許 多 人 心 目 中 , 仍 是 偏 向 選 定 一 個 人 , 跟 自 己 走 一 生 的 , 除 了 因 為 你 們 愛 對 方 , 或 怕 老 來 孤 獨 之 外 , 有 一 個 我 認 為 是 很 重 要 ─ ─ 卻 又 很 赤 裸 的 原 因 : 太 疲 勞 了 。
男 主 角 正 為 女 人 煩 惱 : She is bad.
他 的 朋 友 回 應 : Your hair is bad.
電 影 《 你 黑 我 未 黑 》 ─ ─ 陳 輝 陽
一 . 放 棄 蓄 意 找 尋
你 大 可 以 終 其 一 生 不 停 轉 換 枕 邊 人 , 70 歲 仍 在 老 人 院 調 戲 異 性 , 但 當 你 經 歷 了 一 次 又 一 次 相 識 、 拍 拖 、 分 手 、 療 傷 , 之 後 又 再 跟 另 一 個 人 相 識 、 拍 拖 、 分 手 、 療 傷 , 然 後 又 再 相 識 、 拍 拖 、 分 手 … … 這 都 使 你 疲 累 , 漸 漸 發 現 , 再 試 下 去 , 都 只 不 過 是 差 不 多 吧 , 何 不 在 遇 上 眼 前 已 經 夠 好 的 人 時 , 就 此 鎖 定 目 標 , 避 免 自 己 重 蹈 覆 轍 ? 有 時 戀 愛 就 像 玩 遊 戲 機 , 由 第 一 關 開 始 玩 , 越 過 了 第 二 關 第 三 關 , 卻 被 迫 game over ( 分 手 ) 了 。 後 來 遇 上 另 一 個 人 , 又 重 新 由 第 一 關 開 始 , 過 了 第 二 三 四 五 六 關 , 以 為 自 己 今 次 可 以 打 大 佬 了 , 就 在 此 時 又 game over 。 這 種 情 節 不 斷 重 演 , 直 到 某 天 你 厭 倦 了 ; 遊 戲 規 則 熟 透 了 , 而 頭 幾 關 永 遠 差 不 多 ─ ─ 縱 使 有 不 同 , 也 不 會 有 戲 劇 性 差 異 ─ ─ 你 厭 倦 了 下 次 再 由 第 一 關 開 始 努 力 , 厭 倦 了 再 用 同 一 個 笑 話 逗 另 一 個 人 開 心 、 向 另 一 個 人 把 自 己 的 童 年 又 重 新 講 一 次 … … 不 停 試 下 去 , 就 如 重 複 地 向 不 同 的 人 自 我 介 紹 , 終 歸 明 白 , 不 停 地 追 逐 , 也 不 是 辦 法 , 選 定 一 個 人 , 不 失 為 明 智 之 選 。 這 是 否 悲 觀 ? 這 不 是 悲 觀 , 這 是 經 驗 , 甚 至 可 以 讓 人 變 得 快 樂 。 然 而 , 此 種 快 樂 建 基 於 兩 點 之 上 : 一 , 你 最 好 是 因 為 個 人 自 發 的 心 態 改 變 , 才 作 此 決 定 。 ( 應 用 在 婚 姻 之 上 , 就 是 : 還 心 癢 , 不 要 結 婚 , 由 心 希 望 安 定 才 結 婚 ) 二 , 在 能 力 範 圍 內 沒 能 再 好 之 後 , 方 才 落 實 決 定 , 未 找 到 的 話 , 保 持 追 尋 的 勇 氣 。 ( 應 用 在 婚 姻 之 上 , 就 是 : 心 覺 得 自 己 應 該 得 到 更 好 , deserve much more better 的 話 , 不 要 為 結 婚 而 結 婚 , 未 遇 到 的 話 , 亦 毋 須 悲 觀 ) 長 輩 說 , 一 旦 到 達 此 境 界 , 人 會 變 得 輕 鬆 愉 快 。 以 上 關 於 感 情 事 的 舉 例 , 純 為 使 文 章 較 易 讀 得 明 白 ( 我 的 意 思 是 , 關 於 私 人 感 情 事 , 請 勿 亂 quote 我 的 文 章 ) , 我 只 不 過 是 運 用 同 一 理 論 , 應 用 在 選 擇 髮 型 一 事 上 。 如 不 明 白 , 就 把 髮 型 一 事 , 套 用 在 上 文 的 感 情 事 例 來 想 。 我 試 過 太 多 髮 型 , punk 、 tomboy 、 one-length 、 公 仔 、 留 海 、 冬 菇 , 除 了 鏟 光 頭 , 我 差 不 多 全 部 試 過 , 試 過 染 紅 色 、 紫 色 、 high-light , 還 是 覺 得 現 在 這 個 髮 型 ( 黑 色 、 長 、 自 然 曲 ) 最 好 看 ─ ─ 我 明 白 不 是 很 好 看 , 但 在 我 能 力 範 圍 內 , 經 已 是 最 好 看 了 。 由 於 那 些 曲 全 都 是 自 然 曲 , 連 電 髮 也 不 用 , 已 忘 記 了 多 久 沒 進 貢 髮 型 屋 了 。 非 因 髮 型 師 不 好 , 而 是 我 現 在 的 髮 型 夠 好 。
二 . 最 好 、 較 好 、 夠 好
我 最 喜 歡 的 品 牌 名 稱 , 第 一 位 是 Goodenough ( 第 二 位 是 牛 仔 褲 品 牌 Rich & Skinny ) 。 Goodenough , 中 文 可 譯 作 「 夠 好 」 。 喂 , 夠 好 就 夠 啦 , 甚 麼 叫 「 最 好 」 ? 世 上 沒 所 謂 最 好 , 只 會 有 「 較 好 」 , 外 面 往 往 有 「 較 好 」 , 差 在 你 並 不 知 道 該 往 那 兒 找 「 較 好 」 , 所 以 , 「 夠 好 」 其 實 已 經 很 好 。 並 非 叫 你 事 事 只 求 合 格 ; 只 求 合 格 , 不 夠 好 , 全 力 以 赴 才 夠 好 。 全 力 以 赴 , 不 一 定 能 做 到 最 好 , 因 為 永 遠 有 改 善 的 空 間 , 就 像 每 位 有 實 力 的 導 演 或 作 家 , 重 看 自 己 的 舊 作 品 時 , 總 是 覺 得 許 多 處 可 以 再 好 一 點 , 如 果 自 己 曾 全 力 以 赴 , 就 已 經 夠 好 。 關 於 髮 型 嘛 , 我 發 誓 自 己 有 曾 全 力 以 赴 求 變 , 只 是 現 在 明 白 good enough , is enough 。 本 人 的 髮 型 並 不 在 大 家 關 心 之 列 , 但 我 真 的 很 想 推 介 一 下 這 種 「 鎖 定 心 態 」 , 可 以 使 你 省 掉 許 多 金 錢 、 時 間 、 失 落 。 不 再 妄 想 髮 型 可 以 突 出 面 部 輪 廓 、 不 再 為 潮 流 而 白 花 金 錢 、 不 再 以 為 自 己 很 百 變 , 就 不 會 有 嘗 試 新 髮 型 之 後 感 到 的 悔 惱 。 不 再 胡 思 亂 想 , 停 留 在 「 夠 好 」 之 上 , 肯 定 自 己 , 明 白 事 理 , 感 覺 多 好 。
三 . 因 為 其 他 事 更 值 得
不 再 蓄 意 找 尋 , 還 有 一 個 好 處 : 你 可 以 留 住 更 多 精 力 幹 其 他 事 , 做 更 多 有 意 義 的 事 。 這 一 點 很 重 要 。 ( 順 帶 一 提 : 一 夫 一 妻 制 的 原 意 , 就 是 避 免 人 類 終 生 求 偶 花 掉 心 力 , 轉 而 專 心 培 育 下 一 代 。 齊 家 , 才 能 治 國 平 天 下 。 ) 我 最 喜 歡 的 東 西 是 知 識 , 知 識 使 我 興 奮 , 鎖 定 髮 型 後 多 出 來 的 時 間 , 我 可 以 用 來 吸 收 更 多 知 識 , 看 更 多 書 , 更 多 電 影 , 或 許 你 笑 說 「 單 單 鎖 定 一 個 髮 型 , 可 以 為 你 省 來 多 少 時 間 呢 ? 」 對 , 不 能 為 我 省 多 少 時 間 , 但 當 你 選 定 了 許 多 人 生 項 目 後 , 集 結 起 來 的 時 間 就 多 了 , 例 如 我 老 早 選 定 了 某 兩 個 牌 子 的 手 電 、 銀 行 、 我 所 相 信 的 醫 術 及 藥 廠 、 以 後 推 出 的 書 本 之 封 面 設 計 、 畢 生 的 職 業 、 朋 友 等 等 , 亦 正 在 甄 選 航 空 公 司 、 潔 膚 品 、 … … 當 然 啦 , 如 果 有 變 數 , 我 還 是 歡 迎 轉 用 更 好 的 , 鎖 定 , 是 一 種 心 態 , 並 非 硬 性 規 定 。 心 態 就 是 不 再 刻 意 找 尋 , 但 若 然 緣 份 來 臨 , 我 不 會 逆 命 而 行 。 我 只 是 不 想 成 為 「 可 能 性 」 的 奴 隸 。
2008年2月23日
過節
無得過這一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其實比無得過春節的感受大得多了,哈哈。不過聽說今年學生票只得六折,真不知是誰的鬼主意了。當然,若我還在香港,大概學生票也與我無關。雖然無法參加,但當中幾齣電影我在這邊的電影院已看過,在此就推薦一下,也把我的心水列出來。各位有幸參與的,快去購票吧!看了一遍片單,這一年吸引力大的電影也為數不少。
看過而推薦的有四齣。影迷嘉年華section中的"七個角色尋找卜戴倫"(I'm not there),這個譯名可說是極盡荒謬之能事,但電影確實精采。你不需要對Bob Dylan有任何認識,導演對"傳記電影"類型的變奏,令人賞心閱目。"浪蕩天涯" (Into the wild)這個譯名稍微好一點,電影改編自著名小說,影像與內容也發人深省。這兩齣都是娛幾性高的電影。至於另外兩齣看的時候都要點耐性,因為都是大量運用長鏡頭的一類,但相信我,它們都是一等一的masterpiece。首先是大師級section中的"倫敦來客"(The man from London),是大導Bela Tarr之作,若喜愛黑白電影絕對不能錯過。此外就是作者風section中的謐光(Silent Light),這是在四齣之中我最為推薦的,尤其電影首尾六分鐘已成電影史上經典,而全片鏡頭經營之細膩,把大部份現時的電影都比下去。這齣電影在倫敦上映時好評如潮,還被Sight and Sound選為2007十大電影之一(其實它也早在康城贏得評審團獎)。
其他心水之選就從簡吧,都是大路之選。閉幕電影Martin Scorsese的Shine a light是關於Rolling Stones的紀錄片,樂迷不能錯過,雖然在正場上映機會該不小。同是閉幕的"咖啡,或茶"有舒琪(影評人)久違之作,且看他尖酸的評論背後,拍來的電影是什麼模樣影(他上一齣"虎度門"已是1996年的事,甚得我心)。迷嘉年華section中的Once(一奏傾情)早就想看,只是這邊上映時錯過了。作者風section的幫幫我愛神自是蔡明亮和小康迷的必看;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則是喜見再有香港導演直接介入社會問題。自主黑白道section有Gus Van Sant的Paranoid Park,又是在西方大受好評之作。中國電影section的顧長衛、王小帥和寧浩引得我流口水,其他我不認識的也似乎很可觀。影人影事section的小賈回家和大衛連治簡直要了我的命,救命,拜托大家替我看我那份。至於楊德昌全展,相信我,拼了命看得幾多場就看幾多場吧,不會後悔的;至於Ingmer Bergman那些回顧,就看你在追趕電影節的途上能剩多少心力了。其實,說到底,電影節最精采的主菜還不是這些帶點expectation的片單,而是一堆只看過那"丁屎咁大張"照片和幾十字簡介就選下的不知名電影。驚喜和失望,追追趕趕高高低低,才是電影節的核心。換算過來,加上學生折扣一齣電影才不足3英鎊,相比倫敦國際電影節的6鎊起價,誰說香港不是看電影的天堂?去吧,尤其是還有學生證的你你你。
最後要說一句,竟然有曾志偉回顧;啊…我好想好想好想好想好想在大銀幕看一次"半枝煙"。
看過而推薦的有四齣。影迷嘉年華section中的"七個角色尋找卜戴倫"(I'm not there),這個譯名可說是極盡荒謬之能事,但電影確實精采。你不需要對Bob Dylan有任何認識,導演對"傳記電影"類型的變奏,令人賞心閱目。"浪蕩天涯" (Into the wild)這個譯名稍微好一點,電影改編自著名小說,影像與內容也發人深省。這兩齣都是娛幾性高的電影。至於另外兩齣看的時候都要點耐性,因為都是大量運用長鏡頭的一類,但相信我,它們都是一等一的masterpiece。首先是大師級section中的"倫敦來客"(The man from London),是大導Bela Tarr之作,若喜愛黑白電影絕對不能錯過。此外就是作者風section中的謐光(Silent Light),這是在四齣之中我最為推薦的,尤其電影首尾六分鐘已成電影史上經典,而全片鏡頭經營之細膩,把大部份現時的電影都比下去。這齣電影在倫敦上映時好評如潮,還被Sight and Sound選為2007十大電影之一(其實它也早在康城贏得評審團獎)。
其他心水之選就從簡吧,都是大路之選。閉幕電影Martin Scorsese的Shine a light是關於Rolling Stones的紀錄片,樂迷不能錯過,雖然在正場上映機會該不小。同是閉幕的"咖啡,或茶"有舒琪(影評人)久違之作,且看他尖酸的評論背後,拍來的電影是什麼模樣影(他上一齣"虎度門"已是1996年的事,甚得我心)。迷嘉年華section中的Once(一奏傾情)早就想看,只是這邊上映時錯過了。作者風section的幫幫我愛神自是蔡明亮和小康迷的必看;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則是喜見再有香港導演直接介入社會問題。自主黑白道section有Gus Van Sant的Paranoid Park,又是在西方大受好評之作。中國電影section的顧長衛、王小帥和寧浩引得我流口水,其他我不認識的也似乎很可觀。影人影事section的小賈回家和大衛連治簡直要了我的命,救命,拜托大家替我看我那份。至於楊德昌全展,相信我,拼了命看得幾多場就看幾多場吧,不會後悔的;至於Ingmer Bergman那些回顧,就看你在追趕電影節的途上能剩多少心力了。其實,說到底,電影節最精采的主菜還不是這些帶點expectation的片單,而是一堆只看過那"丁屎咁大張"照片和幾十字簡介就選下的不知名電影。驚喜和失望,追追趕趕高高低低,才是電影節的核心。換算過來,加上學生折扣一齣電影才不足3英鎊,相比倫敦國際電影節的6鎊起價,誰說香港不是看電影的天堂?去吧,尤其是還有學生證的你你你。
最後要說一句,竟然有曾志偉回顧;啊…我好想好想好想好想好想在大銀幕看一次"半枝煙"。
2008年2月16日
病癒

' One of the seminal films of the 1960s ' from BFI Feburary guide
在不用上課的reading week患上感冒,也不知是幸運或不幸了。一連病了數天,一直處於迷糊狀態,直至昨天晚上,終於肯定自己病癒了。因為,竟然看完整齣81/2都沒有睡覺!
話說Fellini眾多電影中以81/2最為人稱頌,但也最出名於深奧難明,聽說少點耐性都容易在戲院睡著,這次去看也只是抱著朝聖心態,也預了會看得一頭霧水。誰知這樣的電影依然是一票難求!早前回香港時的費里尼回顧展中,也盡力去看了四齣,只是81/2的票早就賣完,當時無緣一睹它的風采。怎料這次在差不多'永不爆滿'的BFI,居然在放映前40多鐘已全院滿座,等候waiting list tickets的人龍也排了起來。我也只好乖乖走到龍末等候,還幸最後有人把票退掉,我就剛好在候補的名單內。但在我拿到票時排在後面的人還有不少,不知最後有多少人無法進場。也不知這進場的人當中有多少是遇上美麗的誤會,胡亂購票進場卻遇上世紀難明的電影。
其實電影初段我也覺得甚為難捱,但越到後半就越看出趣味來。由於不是寫影評,而且電影難以消化,所以暫且先說個簡單的原因,就是Fellini挑選的男女主角都太美了,往往被角色的表情牽引過去。Mastroianni加上那副眼鏡自是無話可說,而幾位女角們也一如其他Fellini電影中的女演員一樣出眾,真不知道是Fellini的慧眼還是義大利人得天獨厚了。尤其是Anouk Aimée,簡直成為我最喜愛的女演員之一,之前看La Dolce Vita時卻未有這樣強烈的感覺。上網一查,原來她已75歲有多,81/2大概捕捉了她最風華絕代的一段歲月。而且,跟Mastroianni一樣,眼鏡最迷人。

看了五部Fellini電影後,還是要大讚Nin Rota華美的配樂。除此之外,始終最愛的還是Nights of Cabrina那振奮人心的故事,和Giulietta Masina那卡通人物般的樣子和可愛的演技,始終逆流而上的故事,都需要配襯點卡通色彩吧。對Giulietta的印象深刻,也讓人明白為何Fellini身邊美女如雲,Giulietta依然有無可取代的最重要位置。

2008年2月13日
情詩
情詩,該是什麼樣子?Joy Division主音Ian Curtis的傳奇一生與他創作的歌詞均為人津津樂道,去年大熱電影Control 就把他短短人生的故事交代了一遍。那齣電影的編劇與監制就是他生前的妻子Deborah Curtis,而她其實早在1995年就已寫下Touching from a distance一書,記下Ian Curtis仍在世時那段日子。我無法知曉情詩該是什麼樣子的,但若能讓收到的人在整整二十二年後仍能記得,那該是首不錯的情詩了。
1973年2月14日,Ian Curtis 17歲,他寫下了這首詩送給當時仍未跟他結婚的Deborah Woodruff:
I wish I were a Warhol silk screen
Hanging on the wall
Or little Joe or maybe Lou
I'd love to be them all
All New York City's broken hearts
And secrets would be mine
I'd put you on a movie reel
And that would be just fine
1995年,Touching from a distance出版,這首詩印在最前的幾頁中。正文開始不久,Deborah Curtis就述說著,她還記得Ian Curtis二十年前第一次約她出外的日子。送給所有有情人,這個無法用色彩拍成的愛情故事,以及這首"情詩"。
2008年2月9日
網絡政治
話說一年級時修了一科叫Cyber Politics,因為走堂太頻,基本上到畢業我都不知道什麼叫網絡政治。但我有花過少許工夫學政治哲學,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叫"平等",這是一種政治理想。
如果沒有理解錯,平日我們總以為只是御宅族的討論區社群,這次遊行的目的,就可以理解為,對政治社群中兩大理想的追求:自由和平等。選擇性執法,尤其是對無業者的有色眼鏡,違反了平等的要求;免除白色恐怖,則是對自由的要求。我們都知道,大部份的網民根本都沒有被捕的危險,這種反抗權威的舉動,不能被貶為保護自己的表現,正正相反的是,遊行表現的是超越了個人的普遍性要求,對不公正權威的不滿。
遊行的路線明顯跟以往不同,因為目的地改了在警察總部,而不是政府總部。正好暴露了,政府(國家)的本質本來就鑲陷於使用暴力之中。
-----------------------
撐網民,反對警方選擇性執法
日期:2008年2月10日(星期日)
集合時間:下午1時正
目的地:銅鑼灣維園南亭集合(噴水池)
請大家明天到銅鑼灣維園南亭集合(噴水池),後遊行至警察總部。抗議警權濫權,保障網絡自由
如果沒有理解錯,平日我們總以為只是御宅族的討論區社群,這次遊行的目的,就可以理解為,對政治社群中兩大理想的追求:自由和平等。選擇性執法,尤其是對無業者的有色眼鏡,違反了平等的要求;免除白色恐怖,則是對自由的要求。我們都知道,大部份的網民根本都沒有被捕的危險,這種反抗權威的舉動,不能被貶為保護自己的表現,正正相反的是,遊行表現的是超越了個人的普遍性要求,對不公正權威的不滿。
遊行的路線明顯跟以往不同,因為目的地改了在警察總部,而不是政府總部。正好暴露了,政府(國家)的本質本來就鑲陷於使用暴力之中。
-----------------------
撐網民,反對警方選擇性執法
日期:2008年2月10日(星期日)
集合時間:下午1時正
目的地:銅鑼灣維園南亭集合(噴水池)
請大家明天到銅鑼灣維園南亭集合(噴水池),後遊行至警察總部。抗議警權濫權,保障網絡自由
2008年2月8日
裸
"Young people everywhere have been allowed to choose between love and a garbage disposal unit. Everywhere they have chosen the garbage disposal unit. "
----Guy Debord
最近該沒有什麼話題比在網上流傳的大堆裸照更受注目了。剛過去的週三,我也跟一班同學用了兩小時談"裸"。說的其實是一幅繪畫不是繪畫,地圖不是地圖的作品;在一節建築系的課堂上,教授只映出了一張由Guy Debord在1957年創作的圖象:"The Naked City" (下圖)。然後,班上的十多人和教授就該圖談了兩個小時,那是來到這處以來上過最有趣的課堂。

這幅是二十世紀最聞名的再現城市(representating city)的圖象之一,圖中一塊塊的黑白塊狀,其實都是從巴黎的地圖抽取下來的。然而,我們無法知道它們是否來自同一地圖,比例是否一致,也無從知曉它們原來所在的位置是否現在看到的地方。 如果要你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這是否/可否是一幅"地圖",你會怎樣回答?兩個小時的討論可說就花在這個問題上。
紅色箭咀給我們的啟示可能是,一種有別於慣常在城市中走動的方式,但箭咀也指向不在塊狀地圖的空白地方,仿如指引我們探索城市未知的領域。那不一定是走慣的大路,交通工具行走的路線,那可能只是一種drifting的方向/無方向。 同時,左下角的小字按法文譯,為"places of emotional intensity"。塊狀地圖呈現的若是感覺/情緒/記憶的地點,那不正正反映了我們使用城市和對待城市的方式?我們無法完全理解生活在當中的城市,城市本身就成了遊戲的場所:若The Naked City只是'one of the million ways to portray the city",那我們使用城市的方式亦或許只是"one of the million ways of playing (in) the city"。
如此一來,我們慣常使用的地圖,又其實有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準確"和"實用"呢?這是一幅地圖為另一種地圖引申出來的問題。一個有趣的現象可能是,"We never experience the city like a map!"以此來說,城市永遠都是未知的,尤其地圖無法讓我們知道更多。如果說"地圖王"的地圖是a promise of certainty",那麼The Naked City提供給我們的,就是"a promise of uncertainty"。 如果說製造這地圖是一個遊戲,Guy Debord就用了不一樣的規則。教授說了個很有趣的倒子,來說明為何自己使用一套新的規則,往往可以讓我們獲得自由,因為我們發現了之前約束著自己的規則!
他舉的是法國作家Georges Perec,他曾在1969年完成一部300頁,從沒有用過有 'e'字的小說!三年後,他又寫出了一篇全篇只用e當母音的小說!而e這個字母是法文中(也是英文中)最常用的字母。這個瘋狂的遊戲,可說是最用一種自我加諸的規矩,去克服另一不易見的規矩的最神奇例子。
如果要說The Naked City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可能就是提示了重組/戲玩成市的無限可能。班上一位同學就舉了他朋友創作電影的例子。他的朋友去到一個從沒到過的城市,走在街上,每到一個街口就選擇轉向什麼方向,同時他要細緻講述他為何要這樣選、感受到什麼、引起了什麼記憶之類,整個過程都被拍下。這個電影,就構成了獨一無二的城市經驗。來自德國的同學也為我們介紹了Hamburg的一個campaign,讓人們在土地上隨意建出自己playful古怪的房屋,脫離一式一樣的住屋選擇。
Guy Debord是Situation International的代表人物,這個詳細的不談,但SI可說是過去五十年來離經叛道、反抗秩序地遊玩,玩得最天馬行空的團體,也是對空間最敏感的藝術家們。其中最深印象的就是他們提議在街上放有開關制的街燈!而且他們有好一個宗旨:Never Work,難怪Henri Lefebvre和其他人也對他們是怎麼活過來如此大惑不解。如果在香港每個建築行業裡的人也知一點Guy Debord、Situationist的理論,也看過這幅"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s of city',我們的城市該會好玩一點。至少比流傳的照片有趣。
----Guy Debord
最近該沒有什麼話題比在網上流傳的大堆裸照更受注目了。剛過去的週三,我也跟一班同學用了兩小時談"裸"。說的其實是一幅繪畫不是繪畫,地圖不是地圖的作品;在一節建築系的課堂上,教授只映出了一張由Guy Debord在1957年創作的圖象:"The Naked City" (下圖)。然後,班上的十多人和教授就該圖談了兩個小時,那是來到這處以來上過最有趣的課堂。

這幅是二十世紀最聞名的再現城市(representating city)的圖象之一,圖中一塊塊的黑白塊狀,其實都是從巴黎的地圖抽取下來的。然而,我們無法知道它們是否來自同一地圖,比例是否一致,也無從知曉它們原來所在的位置是否現在看到的地方。 如果要你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這是否/可否是一幅"地圖",你會怎樣回答?兩個小時的討論可說就花在這個問題上。
紅色箭咀給我們的啟示可能是,一種有別於慣常在城市中走動的方式,但箭咀也指向不在塊狀地圖的空白地方,仿如指引我們探索城市未知的領域。那不一定是走慣的大路,交通工具行走的路線,那可能只是一種drifting的方向/無方向。 同時,左下角的小字按法文譯,為"places of emotional intensity"。塊狀地圖呈現的若是感覺/情緒/記憶的地點,那不正正反映了我們使用城市和對待城市的方式?我們無法完全理解生活在當中的城市,城市本身就成了遊戲的場所:若The Naked City只是'one of the million ways to portray the city",那我們使用城市的方式亦或許只是"one of the million ways of playing (in) the city"。
如此一來,我們慣常使用的地圖,又其實有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準確"和"實用"呢?這是一幅地圖為另一種地圖引申出來的問題。一個有趣的現象可能是,"We never experience the city like a map!"以此來說,城市永遠都是未知的,尤其地圖無法讓我們知道更多。如果說"地圖王"的地圖是a promise of certainty",那麼The Naked City提供給我們的,就是"a promise of uncertainty"。 如果說製造這地圖是一個遊戲,Guy Debord就用了不一樣的規則。教授說了個很有趣的倒子,來說明為何自己使用一套新的規則,往往可以讓我們獲得自由,因為我們發現了之前約束著自己的規則!
他舉的是法國作家Georges Perec,他曾在1969年完成一部300頁,從沒有用過有 'e'字的小說!三年後,他又寫出了一篇全篇只用e當母音的小說!而e這個字母是法文中(也是英文中)最常用的字母。這個瘋狂的遊戲,可說是最用一種自我加諸的規矩,去克服另一不易見的規矩的最神奇例子。
如果要說The Naked City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可能就是提示了重組/戲玩成市的無限可能。班上一位同學就舉了他朋友創作電影的例子。他的朋友去到一個從沒到過的城市,走在街上,每到一個街口就選擇轉向什麼方向,同時他要細緻講述他為何要這樣選、感受到什麼、引起了什麼記憶之類,整個過程都被拍下。這個電影,就構成了獨一無二的城市經驗。來自德國的同學也為我們介紹了Hamburg的一個campaign,讓人們在土地上隨意建出自己playful古怪的房屋,脫離一式一樣的住屋選擇。
Guy Debord是Situation International的代表人物,這個詳細的不談,但SI可說是過去五十年來離經叛道、反抗秩序地遊玩,玩得最天馬行空的團體,也是對空間最敏感的藝術家們。其中最深印象的就是他們提議在街上放有開關制的街燈!而且他們有好一個宗旨:Never Work,難怪Henri Lefebvre和其他人也對他們是怎麼活過來如此大惑不解。如果在香港每個建築行業裡的人也知一點Guy Debord、Situationist的理論,也看過這幅"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s of city',我們的城市該會好玩一點。至少比流傳的照片有趣。
2008年2月6日
2008年2月2日
懶散
過去一星期懶散得很,只是勉強把要看的reading看一遍就收工。如果這兒反映我的生活,當然也有了五天的空空如也。但心知這樣極為不妙,所以踏入二月,也就提醒自己要勤力。
要開工了。
在此先寫幾個字,作為驅趕懶惰的一部份。其實二月要做的事,都是為未來而做的,要寫兩份proposal。proposal,本來就是指向未來的東西(所以不要隨便作任何形式的propose,它包含一個重要的時間向度)。沒有確定的未來的人,自然就要時時刻刻想proposal,寫proposal,交proposal了。也因為加此,這將會是關鍵時刻。
唉,寫完也覺得上面的文字好悶。這個週未希望可以補上一些有趣的見聞,現在先要回覆和傳出大量被我遺棄了的電郵,整理好我的生活步伐。
對了,那些被遺棄了的留言也回覆了!
要開工了。
在此先寫幾個字,作為驅趕懶惰的一部份。其實二月要做的事,都是為未來而做的,要寫兩份proposal。proposal,本來就是指向未來的東西(所以不要隨便作任何形式的propose,它包含一個重要的時間向度)。沒有確定的未來的人,自然就要時時刻刻想proposal,寫proposal,交proposal了。也因為加此,這將會是關鍵時刻。
唉,寫完也覺得上面的文字好悶。這個週未希望可以補上一些有趣的見聞,現在先要回覆和傳出大量被我遺棄了的電郵,整理好我的生活步伐。
對了,那些被遺棄了的留言也回覆了!
2008年1月28日
這樣巧合: The Fall Of Public Man
上星期上建築系的討論課前要讀Richard Sennett的經典作The Fall of Public Man,大概是談公共文化與空間的沒落的歷史著作。因為Sennett行文頗有趣,而且他用的例子包括了我在倫敦常去的地方,所以覺得份外好讀。去年也買了Sennett較後期的著作Flesh and Stone的中譯本,也是行文輕鬆,不似一般學術著作。上星期讀畢The Fall of Public Man的章節,正在想這本書會否有中譯本,而且在設想,如果有的話會譯作甚麼名字。
今天晚上,卻知道了我最喜歡的台灣出版社群學出版,繼去年David Harvey的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之後,又在這個月出版了The Fall Of Public Man的中譯本。這個出版社,實在不簡單。
你猜中文譯名是甚麼?
答案:
http://socio.com.tw/forum/viewtopic.php?t=1594
今天晚上,卻知道了我最喜歡的台灣出版社群學出版,繼去年David Harvey的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之後,又在這個月出版了The Fall Of Public Man的中譯本。這個出版社,實在不簡單。
你猜中文譯名是甚麼?
答案:
http://socio.com.tw/forum/viewtopic.php?t=1594
貓的力量


今晚去了看Cat Power的live,是為零八年第一場gig,打開頭炮。倫敦的music scene比前述的電影文化更是多姿多采,可說是看現場音樂的首都,去年看了四場現場都各有千秋,每有驚喜,這裡就先按下不表。當初知道Cat Power會巡迴經倫敦,實在頗期待,於是急急買票,當時已是一月中,依然一票可求,還以為Cat Power在這邊號召力不及在她家鄉。但今晚到達現場卻發現場館擠得全滿,而且同去的Flatmate要替朋友多買一票,都要光顧黃牛黨了。
記得當初偶然遇上這無可抗拒的聲音,是在一張向法國著名創作人Serge Gainsbourg致敬大碟Monsieur Gainsbourg Revisited 中。已是零六年末了,那段時間這張唱片被我播了無數次,而且特別喜歡其中兩首,其中一首的參與者就是Cat Power。(現在唱片送出了,所以也許久沒有重溫)自始就牢牢記下了她的聲音。因為我喜歡的女歌手真的不多,所以印象比較深。及後去年頭偶然在唱片店購得她的album The Greatest ,這張唱片就伴隨了我一整年。
直至最近,留意到王家衛新電影中竟有Cat Power演出,而且她的歌也出現在電影的原聲大碟中,另我對電影的期待提升更多。而且,讀到一篇王家衛的訪問,談到The Greatest就是他拍攝時的零感來源之一,因為他在美國穿梭不同場地時,在車上就不斷放著這張album。這樣巧合的音樂matching,對我來說是非常有趣。所以在差不多時間留意到Cat Power在倫敦演唱,自然是best timing了。
但是話說回來,雖然這個晚上Cat Power的演唱絕不欺場,但整體感覺說來只是不過不失。主要是因為整個rundown實在太短了,而且她都差不多沒唱過The Greatest 中的曲目,其餘的歌曲卻有點千遍一律。雖然她的聲音無論如何也值回票價,但只能說沒有驚喜了。不得不提是,曾跟一位英國同學提起我即將聽Cat Power的演出,他的反應竟是回上這一句:"You know what? She is so hot." 哈哈,但因為差不多站在場館的最後位置,所以就無法求證同學的話了。但在網上看到她的資料,才知她竟已36歲! 噢,她在台上大量的跳動,看起來實在只有二十出頭。
Serge Gainsbourg & Jane Birkin - Je T'aime Moi Non Plus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