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憂鬱
日安憂鬱
你刻在天花板的線條上
你刻在我心愛的雙眼中
你並非徹底悲慘
因為透過微笑
無言無語的嘴唇把你揭露出來
日安憂鬱
愛戀之情
激盪之愛
戚戚情懷突然湧現
有如失去形體之怪物
沮喪的臉孔
憂鬱的美麗臉孔
艾呂亞 (Paul Eluard), '生命如曇花'
2009年6月20日
91
我(所拍)的六四二零
看見許多同代人紛紛書寫自己的八十後六四二零扎記,留下這個春夏之交的種種思緒。許是庸懶、許是混亂,四月到現在未有因六四而寫下半個段落。將通勝日歷那張六月四日撕下,貼在辦公室門上,已然兩個星期。每逢看到上面寫著當日宜祭祀宜會友,就覺振奮,寫通勝的人是有良心的。今年結交了一班生於八九的朋友,四月的時候一直盤算和緊張是否能對他們多說幾句話。後來發現,操心都是多餘的,八九年出生的朋友都比我熱心和關心。回過頭來,燭光晚會的時刻,我都在回想一些片段。有屈著腿坐得下半身麻痹看頤和園;有在富德樓天台上被高樓與我城燈光包圍的時刻;有在文化廣場自由戰士雕像旁聽黃碧雲說詩,時宜張傘時宜讓雨點滴在頭上,低下頭默默寫字;也有路過油麻地一角見到那些海報貼在牆上,數週沒有被人撕去的感動。言說只有遺漏,而快門也不見得好。只是如今實無力多寫,只好以十數個決定性瞬間,作為一種記錄與說詞:這就是我(所拍)的六四二零。數十個下午都曾在辦公室裡放血染的風采,而其實我從前從來都不清楚它的歌詞。現在大概背得出來了,且時常浮出那句,也許我倒下再不能醒來/你是否相信我化做了山脈?我相信的,但山脈從不靜止。
http://www.flickr.com/photos/wy_hin/sets/72157619845512179/detail/
看見許多同代人紛紛書寫自己的八十後六四二零扎記,留下這個春夏之交的種種思緒。許是庸懶、許是混亂,四月到現在未有因六四而寫下半個段落。將通勝日歷那張六月四日撕下,貼在辦公室門上,已然兩個星期。每逢看到上面寫著當日宜祭祀宜會友,就覺振奮,寫通勝的人是有良心的。今年結交了一班生於八九的朋友,四月的時候一直盤算和緊張是否能對他們多說幾句話。後來發現,操心都是多餘的,八九年出生的朋友都比我熱心和關心。回過頭來,燭光晚會的時刻,我都在回想一些片段。有屈著腿坐得下半身麻痹看頤和園;有在富德樓天台上被高樓與我城燈光包圍的時刻;有在文化廣場自由戰士雕像旁聽黃碧雲說詩,時宜張傘時宜讓雨點滴在頭上,低下頭默默寫字;也有路過油麻地一角見到那些海報貼在牆上,數週沒有被人撕去的感動。言說只有遺漏,而快門也不見得好。只是如今實無力多寫,只好以十數個決定性瞬間,作為一種記錄與說詞:這就是我(所拍)的六四二零。數十個下午都曾在辦公室裡放血染的風采,而其實我從前從來都不清楚它的歌詞。現在大概背得出來了,且時常浮出那句,也許我倒下再不能醒來/你是否相信我化做了山脈?我相信的,但山脈從不靜止。
http://www.flickr.com/photos/wy_hin/sets/72157619845512179/detail/

92
香奈兒並不少女,故事也薄弱,無法寫到十九世紀末法國、尤其是巴黎,那種文明更替的空氣。看電影時除了不斷在想回家要找回來翻翻的幾本書,就是不斷留意Coco抽煙的姿態。覺得那是電影最幽美的部份,然後你回家看到這樣的新聞,你可以怎樣?你還可以怎樣?這就是香港的荒誕。話說回來,想著的書是T.J. Clark那本The Painting of Modern Life,去年往巴黎旅遊前,教授叫我一看,我也只看了一看。現在再讀,對照著Harvey的Paris: the capital of modernity,就明白Clark那本書有趣的地方,推薦。
少女香奈兒被迫「戒煙」 海報接衛生署勸喻
【明報專訊】描述名牌女裝香奈兒(Chanel)創辦人一生的電影《少女香奈兒》日前在本港上映,在該劇的宣傳海報上,女主角法國女星柯德莉塔圖(Audrey Tautou)原本是手持香煙,但衛生署表示,該署已根據法例勸喻電影發行商不要展示「煙草廣告」,宣傳海報上的柯德莉塔圖的香煙亦被刪走。據悉,衛生署正徵詢律政司意見,考慮作出檢控。
指影星吸煙似推廣 或會檢控
衛生署表示,早前曾接獲多宗查詢,了解廣告是否違反《吸煙(公眾衛生)條例》中的禁止煙草廣告條文,署方發言人表明,根據法例,如果任何廣告載有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誘使、建議或促請任何人吸煙;或描述吸煙,形成推廣或鼓勵效果;或提及吸煙,已屬「煙草廣告」,不論廣告是經何種媒體展示也屬違法,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5萬元。
該署已對電影發行商作出勸喻,發行商回應稱已將電影海報上的香煙刪走。據悉,由於海報展示影星吸煙形象,難以排除會造成鼓勵市民吸煙的效果,因此衛生署正就是否作出檢控,徵詢律政司意見。
在該片的宣傳海報上,女主角原本躺在床上、右手持香煙。記者昨日在港鐵沿線所見,海報已經過處理,香煙被刪走,女主角右手變成無端舉起並伸出兩指。
港鐵廣告代理商JCDecaux表示,電影已於5月30日上畫,公司上星期收到一些查詢,因此在上周五全線更換電影海報,但不便透露查詢的詳情,公司亦會委託律師處理法律問題。
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委員會主席李華明表示,當年立法原意是考慮到年輕人喜歡模仿偶像,因此禁止任何香煙廣告出現,包括在電影海報上展示香煙。他認為,電影發行商在推出電影前應先考慮這個問題,「更換海報即可解決事件」。
少女香奈兒被迫「戒煙」 海報接衛生署勸喻
【明報專訊】描述名牌女裝香奈兒(Chanel)創辦人一生的電影《少女香奈兒》日前在本港上映,在該劇的宣傳海報上,女主角法國女星柯德莉塔圖(Audrey Tautou)原本是手持香煙,但衛生署表示,該署已根據法例勸喻電影發行商不要展示「煙草廣告」,宣傳海報上的柯德莉塔圖的香煙亦被刪走。據悉,衛生署正徵詢律政司意見,考慮作出檢控。
指影星吸煙似推廣 或會檢控
衛生署表示,早前曾接獲多宗查詢,了解廣告是否違反《吸煙(公眾衛生)條例》中的禁止煙草廣告條文,署方發言人表明,根據法例,如果任何廣告載有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誘使、建議或促請任何人吸煙;或描述吸煙,形成推廣或鼓勵效果;或提及吸煙,已屬「煙草廣告」,不論廣告是經何種媒體展示也屬違法,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5萬元。
該署已對電影發行商作出勸喻,發行商回應稱已將電影海報上的香煙刪走。據悉,由於海報展示影星吸煙形象,難以排除會造成鼓勵市民吸煙的效果,因此衛生署正就是否作出檢控,徵詢律政司意見。
在該片的宣傳海報上,女主角原本躺在床上、右手持香煙。記者昨日在港鐵沿線所見,海報已經過處理,香煙被刪走,女主角右手變成無端舉起並伸出兩指。
港鐵廣告代理商JCDecaux表示,電影已於5月30日上畫,公司上星期收到一些查詢,因此在上周五全線更換電影海報,但不便透露查詢的詳情,公司亦會委託律師處理法律問題。
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委員會主席李華明表示,當年立法原意是考慮到年輕人喜歡模仿偶像,因此禁止任何香煙廣告出現,包括在電影海報上展示香煙。他認為,電影發行商在推出電影前應先考慮這個問題,「更換海報即可解決事件」。
93
只能寫食物,掩飾完全的空白。去過幾次日本,卻從沒在當地吃過三色丼,是從前不懂欣賞。重訪小時候曾與家人平安夜吃晚飯的一家居酒屋(上次到這次好像也有十年了),見到餐牌上的三色丼竟不昂貴,興之所至,就點了一碗來試試。飯與醋的味道調和得意外地好,飯的溫度在這炎熱天也掌握得洽到好處,附上的山葵香味撲鼻,單是這樣已不能再對蓋著飯的三色苛求太多。當然,三色也沒有讓人失望,海膽只一小片,已讓你慨歎,原來在香港,也可以不用付出過多,就能換到被散壽司感動的可能。怎麼還要光顧那家半連鎖,以吞拿魚飯聞名的小店?差太遠了。想到三色,除了藍白紅三部曲,就是三色飯。
有時懷疑,對居酒屋的偏愛,是來自對一個人吃飯這種經驗的。總覺得一家好的居酒屋,就是一家讓你願意一個人坐進去吃完一頓飯的餐廳。這是不容易的。我願意推介一家,雖然難以相信在那個位置竟有間我珍而重之的居酒屋。它的名字叫"言"。
有時懷疑,對居酒屋的偏愛,是來自對一個人吃飯這種經驗的。總覺得一家好的居酒屋,就是一家讓你願意一個人坐進去吃完一頓飯的餐廳。這是不容易的。我願意推介一家,雖然難以相信在那個位置竟有間我珍而重之的居酒屋。它的名字叫"言"。
2009年6月16日
95
終於去到深圳那個我好想踏足的部份。在何香凝美術館看了個雕塑展,單是逛這個地方已覺心滿意足。後來知道Manchester在月前曾經跟深圳OCT合辦展覽,輪流展出,但已錯過了。因為這樣,就知道了Macnhester一個叫Corner House的地方,好生期待。而沒有錯過的雕塑展,也有有趣的作品。那個用布料造成消化腸道狀的作品吊在半空,就簡簡單單的叫肝腸寸斷。肝腸寸斷,從來就是好簡單的狀態。
見到一本精緻的藝術書,叫人間饗宴,寫歷史上與食物、進餐有關的藝術作品。讓我想起大約半年前一組非常impressive的攝影,what the world eats。有趣的是,談起吃與藝術,我們第一時間都想起最後的晚餐。有沒有人想起別的?

http://www.time.com/time/photogallery/0,29307,1626519,00.html
http://www.time.com/time/specials/2007/article/0,28804,1626795_1627112_1626671,00.html
http://www.hxnart.com/kj.htm
http://www.cornerhouse.org/
見到一本精緻的藝術書,叫人間饗宴,寫歷史上與食物、進餐有關的藝術作品。讓我想起大約半年前一組非常impressive的攝影,what the world eats。有趣的是,談起吃與藝術,我們第一時間都想起最後的晚餐。有沒有人想起別的?

http://www.time.com/time/photogallery/0,29307,1626519,00.html
http://www.time.com/time/specials/2007/article/0,28804,1626795_1627112_1626671,00.html
http://www.hxnart.com/kj.htm
http://www.cornerhouse.org/
2009年6月15日
96
在中大三年,也無看過中大藝術系的畢業展,難免覺得從前的自己太奇怪了。於是今年見到宣傳品,就覺無論如何都得去看看。悶熱的天氣下,展場的冷氣讓看展這活動變得份外可愛。本科生展覽中,有一組展品對urban space很敏感,故也深得我心。尤其是那把電話亭密封,將之變成silent space的作品。這作品觸動我,其實也與一些很個人的經歷有關。記得多少次在彼邦電話充值用完,身上沒有零錢,唯有在電話亭用電話卡撥回香港。時有電話打不通,但處身亭內,總覺得要深呼吸一下,才能走出外面的世界。
記得看過一些Banky的street art,也是玩電話亭的。是巧妙,但遠不及那位中大同學的作品得我心。


http://www.arts.cuhk.edu.hk/~fadept/FAA2009/index.html
記得看過一些Banky的street art,也是玩電話亭的。是巧妙,但遠不及那位中大同學的作品得我心。


http://www.arts.cuhk.edu.hk/~fadept/FAA2009/index.html
2009年6月14日
2009年6月13日
98
說了將近半年,才終於足踏菜園村,真慚愧。是朱凱迪帶的導賞團,對他不辭勞苦做archival research、說故事的能力和與村民建立的互信,都非常佩服。也難忘村民周太的一句:咩都種過養過,淨係抬棺材無做過!是時候讀多幾本書,多點留在HK studies找資料了,但願假以時日能找到排上用場的東西。導賞團的內容,也散見於朱凱迪最近寫的文章,今天在明報星期日生活那篇,在親身去去過後尤覺寫得好看。不只石崗、不只菜園村,(至少我)對新界的陌生實在是一種spatial fetishism.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3420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613/4/cohy.html
http://www.expressrailtruth.com/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3420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613/4/cohy.html
http://www.expressrailtruth.com/
2009年6月12日
99
老師一句提示,又重拾了鬥志。我還是太過倚賴呢。避免浪費整個下午,躲進了圖書館,散漫地搜索香港研究和政府文件的書櫃,還看了兩個月1968年的明報,趣味盎然。
看過天上人間的話,自然對余力為滿有期待,也自然對蕩寇感到困惑。
有時覺得徘徊在港式與日式口味之間的居酒屋是種頗有趣的食店,食物清單與餐牌設計是倒模式的,室內設計永遠希望做到一種特定的氛圍,但食物每有少許意外驚喜,至少比連鎖回轉壽司店對食物比較認真。近一兩年這種餐廳開得其門如市,是否也意味著香港人在味覺上消費的日本,也到了另一個階段?
逛有簡體字書賣的書店是有趣的,因為你不能忽略任何一個書架,隨時會找到別處難尋的寶物,即使是好像只有雜誌賣的尚書房。在"散文"架上撿到許紀霖的大時代的知識人,和譯自日本思想史學者矢代梓的二十世紀思想史年表,就夠我樂上半天。
看過天上人間的話,自然對余力為滿有期待,也自然對蕩寇感到困惑。
有時覺得徘徊在港式與日式口味之間的居酒屋是種頗有趣的食店,食物清單與餐牌設計是倒模式的,室內設計永遠希望做到一種特定的氛圍,但食物每有少許意外驚喜,至少比連鎖回轉壽司店對食物比較認真。近一兩年這種餐廳開得其門如市,是否也意味著香港人在味覺上消費的日本,也到了另一個階段?
逛有簡體字書賣的書店是有趣的,因為你不能忽略任何一個書架,隨時會找到別處難尋的寶物,即使是好像只有雜誌賣的尚書房。在"散文"架上撿到許紀霖的大時代的知識人,和譯自日本思想史學者矢代梓的二十世紀思想史年表,就夠我樂上半天。
2009年6月11日
100
純屬巧合,這也是本網誌的第一百篇。
六四已過,才發現石峽尾JCCAC有個攝影展,以六四二零為策展主題的"阻抗的表演",在我這半年來都很喜歡逛的光影作坊。每次想去JCCAC其實都很缺動力,因為多次去了感覺都是得到的比想像中少。但是,想起耀東街茶檔的麵食與熱鴛鴦,就無論如何都會過去一趟。這次則算是最不需要茶檔誘惑而去的一次,全因參展的有偶像Bobby和黃勤帶的作品,無法抗拒。
展覽之外,在JCCAC獨個走著,再一次覺得從內部觀望石峽尾景觀的感覺頗奇異,而且看到那個大地盤從第一次來至今的大變化。展覽之內,除了它的內容,反而要提提一些旁支。展場內有黃勤帶兩本在北京拍的照片集,89年廣場的日子和99年北京戀曲。問了問,如所料沒有賣,真想一偷了之。但這確是個好機會細看那兩本書。另外就是場刊裡攝影師們的自白,很喜歡Bobby那篇,就像他平時說話一樣。"現在是攝影的輝煌年代,去年六四,我見到一位老人家在用手機拍攝民主女神像,我感到開心。" 說得真好。
http://www.lumenvisum.org/chi/
六四已過,才發現石峽尾JCCAC有個攝影展,以六四二零為策展主題的"阻抗的表演",在我這半年來都很喜歡逛的光影作坊。每次想去JCCAC其實都很缺動力,因為多次去了感覺都是得到的比想像中少。但是,想起耀東街茶檔的麵食與熱鴛鴦,就無論如何都會過去一趟。這次則算是最不需要茶檔誘惑而去的一次,全因參展的有偶像Bobby和黃勤帶的作品,無法抗拒。
展覽之外,在JCCAC獨個走著,再一次覺得從內部觀望石峽尾景觀的感覺頗奇異,而且看到那個大地盤從第一次來至今的大變化。展覽之內,除了它的內容,反而要提提一些旁支。展場內有黃勤帶兩本在北京拍的照片集,89年廣場的日子和99年北京戀曲。問了問,如所料沒有賣,真想一偷了之。但這確是個好機會細看那兩本書。另外就是場刊裡攝影師們的自白,很喜歡Bobby那篇,就像他平時說話一樣。"現在是攝影的輝煌年代,去年六四,我見到一位老人家在用手機拍攝民主女神像,我感到開心。" 說得真好。
http://www.lumenvisum.org/chi/

2009年6月10日
prologue: 101 (10 June 2009)
如無大意外,還有一百天又要離開這片土地 (當然,意外每秒都在發生,大意外發生的話你也不能埋怨誰)。以我認知的自己,如無如外,又會悉數浪費這一百天,在偶爾失眠、永遠不願起床、日間頹廢,夜間精神作無聊事中渡過。所以,如我打算記述這一百天即將發生的事,而我誠實的話,那些文字將會是有關一百個被浪費和虛度的日夜的。所以我不能太誠實,透過書寫,我希望故作每天都發現了什麼,直到我真以為,自己每天都發現了什麼,為止。這就是勉力去寫的目的。當然,誰知道我會不會寫兩天就放棄,如無意外,那也是可能的。
今天在唱片店買了Sonic Youth的新唱片,好像是今年買的第二張。也不知動力從何而來,我就是想專程走去把它帶回家。
今天在唱片店買了Sonic Youth的新唱片,好像是今年買的第二張。也不知動力從何而來,我就是想專程走去把它帶回家。
2009年6月5日
單身看單身看
給自己:
你帶點迷茫帶點不知所措,遇上熱氣催汗的六月天,幸而在書店遇上了白雙全新近出版的"單身看II:與視覺無關的旅行",精神一振。不是要裝什麼看到好書就重拾方向或藝術讓人澄明等等俗套。而是,白先生再一次提醒了你,你要的是什麼,你要的是什麼。常說白雙全的"藝術作品"是任何人,尤其是生於斯長於斯的人,稍有幽默感的人,都能明白,都能在理解之後會心微笑的物事。好,這不是書評藝評,所以關於他的作品說一句就好了。
第四篇"在我城 . 去旅行"尤有這種提醒的功效吧。不敢多看,會把書帶在身上到遠方,迷失時就翻翻好了。它提醒你,你想要的生活原來是什麼形態的,你想找個怎樣的人同偕共老,你多麼想告訴身邊人世界是何其有趣,你希望"教"你的學生沒有一草一木是沉悶的。只要,只要,你不要放棄讓你的腦袋運轉;清楚記住當世界不再有趣,只是你自己出了問題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這種媒介的創作,但每個人都可以做這種創作,你千萬不能忘記。這就是你move on的原因。你想不斷出發去"與視覺無關的旅行"的原因。
地理、讀書、教學、拍照、寫字、吃飯,全部都只是軀殼,你要的是永不停止的觀望。記住,當你停下來就翻這本書。對,這是給自己的閱讀扎記,所以可以大條道理寫得私密。但說到底,你只是想與人分享這本書;不,分享你前行的理由。與及告知(可能的)同行者。
http://oneeyeman.blogspot.com/2006/12/25.html
你帶點迷茫帶點不知所措,遇上熱氣催汗的六月天,幸而在書店遇上了白雙全新近出版的"單身看II:與視覺無關的旅行",精神一振。不是要裝什麼看到好書就重拾方向或藝術讓人澄明等等俗套。而是,白先生再一次提醒了你,你要的是什麼,你要的是什麼。常說白雙全的"藝術作品"是任何人,尤其是生於斯長於斯的人,稍有幽默感的人,都能明白,都能在理解之後會心微笑的物事。好,這不是書評藝評,所以關於他的作品說一句就好了。
第四篇"在我城 . 去旅行"尤有這種提醒的功效吧。不敢多看,會把書帶在身上到遠方,迷失時就翻翻好了。它提醒你,你想要的生活原來是什麼形態的,你想找個怎樣的人同偕共老,你多麼想告訴身邊人世界是何其有趣,你希望"教"你的學生沒有一草一木是沉悶的。只要,只要,你不要放棄讓你的腦袋運轉;清楚記住當世界不再有趣,只是你自己出了問題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這種媒介的創作,但每個人都可以做這種創作,你千萬不能忘記。這就是你move on的原因。你想不斷出發去"與視覺無關的旅行"的原因。
地理、讀書、教學、拍照、寫字、吃飯,全部都只是軀殼,你要的是永不停止的觀望。記住,當你停下來就翻這本書。對,這是給自己的閱讀扎記,所以可以大條道理寫得私密。但說到底,你只是想與人分享這本書;不,分享你前行的理由。與及告知(可能的)同行者。
http://oneeyeman.blogspot.com/2006/12/25.html
2009年5月26日
翻生的權利
(久久沒看這種大製作,也草草說幾句。)
當然,我們可以如石琪、紀陶、皮亞等直斥翻生侏羅館2的無稽、小聰明、胡鬧、得啖笑、幼稚狂想,而這些確是事實。當然,我們也可以搬出大量特別針對美國博物館的文章,批評那些展品如何在塑造歷史時忽視、貶抑和stereotype女性、原住民等,抬高藝術正典和歷史正統,而這些都可以放諸劇情中。
但我更願意選取的一種解讀是,電影中所表達的"翻生狂想",何嘗不可以放在香港的都市情景?Ben Stiller的角色活脫脫就是個對博物館靈魂有堅持的使者。博物館翻新期間,社會對博物館的期望改變了,主導"重建"的人要把它改造成spectaculer、高科技主導的展館,將舊有的"展品"都拋棄到別處的archive,永埋地下。換言之,他們光榮的任務已成過去。但是,只有Ben Stiller知道看到,所謂的展品間其實有著他們的倫理、性情和故事。而那一趟又一趟胡鬧且故作驚險的歷程中,他為的只是希望將這些朋友帶回屬於他們的地方。只有Ben Stiller知道,在述說那些自然史故事時,不能掏空說故事者的靈魂。最後一幕紐約Natural Museum重開,因為他暗中捐出的一筆巨款,這些"展品"得以以原來的面目在夜間示人。故然,也可以說參觀者的快樂也是來自展品真面目的奇觀性,然而看在Ben Stiller眼中,只有這種真切的互動,才是說故事的神采所在。
沒錯,排除萬難大團員結局、美國人將會好下去、主角與Amelia Earhart無法完滿的愛在轉眼間"浪漫"重現,都是一貫平庸的收結;然則我們怎能就此略過一個重點:Ben Stiller沒有去和Wal-mart代表開會!還記得的話,在故事之初,當下屬興奮告知Wal-mart願意與公司談合約,那時候Ben Stiller不屑一顧還可以被視為一種異化的情緒。但經過Amelia多番質問,他回到紐約後自甘淡泊,看透當大公司CEO的虛無,再次穿上看更的制服,守護他的朋友們。這種對另類價值的追求,還獲得兒子的笑容肯定。一團糟的超巨型製作之中,還是可以看出浪漫故事的。
p.s. 看得我樂不可支的,是導演如何玩弄當代藝術名作。看到Jeff Koons的汽球狗在藝廊裡走走跳跳,和Calder的東西動個不停,竟是一大趣事。後者,讓我很掛念丹麥的Louisiana博物館呢。Edward Hooper畫中那些寂寞的人,被嚇得打破了酒杯,也是一絕。難忘拿破侖先生的提問、"史賓"迪拿的深情自白。

當然,我們可以如石琪、紀陶、皮亞等直斥翻生侏羅館2的無稽、小聰明、胡鬧、得啖笑、幼稚狂想,而這些確是事實。當然,我們也可以搬出大量特別針對美國博物館的文章,批評那些展品如何在塑造歷史時忽視、貶抑和stereotype女性、原住民等,抬高藝術正典和歷史正統,而這些都可以放諸劇情中。
但我更願意選取的一種解讀是,電影中所表達的"翻生狂想",何嘗不可以放在香港的都市情景?Ben Stiller的角色活脫脫就是個對博物館靈魂有堅持的使者。博物館翻新期間,社會對博物館的期望改變了,主導"重建"的人要把它改造成spectaculer、高科技主導的展館,將舊有的"展品"都拋棄到別處的archive,永埋地下。換言之,他們光榮的任務已成過去。但是,只有Ben Stiller知道看到,所謂的展品間其實有著他們的倫理、性情和故事。而那一趟又一趟胡鬧且故作驚險的歷程中,他為的只是希望將這些朋友帶回屬於他們的地方。只有Ben Stiller知道,在述說那些自然史故事時,不能掏空說故事者的靈魂。最後一幕紐約Natural Museum重開,因為他暗中捐出的一筆巨款,這些"展品"得以以原來的面目在夜間示人。故然,也可以說參觀者的快樂也是來自展品真面目的奇觀性,然而看在Ben Stiller眼中,只有這種真切的互動,才是說故事的神采所在。
沒錯,排除萬難大團員結局、美國人將會好下去、主角與Amelia Earhart無法完滿的愛在轉眼間"浪漫"重現,都是一貫平庸的收結;然則我們怎能就此略過一個重點:Ben Stiller沒有去和Wal-mart代表開會!還記得的話,在故事之初,當下屬興奮告知Wal-mart願意與公司談合約,那時候Ben Stiller不屑一顧還可以被視為一種異化的情緒。但經過Amelia多番質問,他回到紐約後自甘淡泊,看透當大公司CEO的虛無,再次穿上看更的制服,守護他的朋友們。這種對另類價值的追求,還獲得兒子的笑容肯定。一團糟的超巨型製作之中,還是可以看出浪漫故事的。
p.s. 看得我樂不可支的,是導演如何玩弄當代藝術名作。看到Jeff Koons的汽球狗在藝廊裡走走跳跳,和Calder的東西動個不停,竟是一大趣事。後者,讓我很掛念丹麥的Louisiana博物館呢。Edward Hooper畫中那些寂寞的人,被嚇得打破了酒杯,也是一絕。難忘拿破侖先生的提問、"史賓"迪拿的深情自白。


2009年5月3日
潘朵拉盒子 plus some metatext
寫文章時其實在想許多其他物事。
1. 對希臘神話不熟悉,但多看聖鬥士星矢,潘朵拉在裡面可是個大角色。喜歡維基(可能不盡不實)的說法,"Pandora's box is the large jar (πιθος pithos) carried by Pandora (Πανδώρα) that contained evils to be unleashed on mankind — ills, toils and sickness — and finally hope." 對,and finally hope.
2. 想起在最大那間waterstone打書釘看Ballard傳記的日子,每每在內一留就是兩小時。
3. 沒有老師,也就不會有這篇文章了。還用了許多他的發現,真是羞愧。
3. Mike Davis的Dead Cities其實才是最好看。
4. 謝謝新識友人的提醒,關於slums,說任何話都真要特別engaged和reflexive。其實考慮過不再說slumdog millionaire,但它還是有別樣的意義。
5. 去年第一個膽粗粗去的seminar,presenter就是Roger Keil。那時英語還十分水皮(現在也沒大進),聽得一半已偷笑。唯獨是,很記得那時最強烈的感覺是,終於有人說起香港了。還記得,當天竟敢在散場後跟他說起京華酒店的故事,當然他都知道。
6. 留意到太空人的新聞,因為對Hannah Arendt在The Human Condition之初所說的話印象深刻:"The earth is the very quintessence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earthy nature, for all we know, may be unique in universe in providing human beings with a habitat in which they can move and breathe without efforts and without artifice" (p.2)
7. 全球化那段的題目原本是"地球熱平擠,又多世菌"。我很喜歡,但幸好騙輯改了,有時我喜歡的也實在太無聊。
8. 寫的過程中讀完Alastair Bonnet的新書,What is Geography。沒有這本書也不會寫,第三章他說都市化與流動性是地理學的兩大obsessions。這本之於我,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9. 重讀到這一句,只覺時間真的有逝去:" One of my firmly held belief is that public health is nothing if not multidisciplinary and holistic." (Fran Baum, The New Public Health (2000), p. xv.
10. 可以的話,真想說千百句感激不盡。
------------------------
(原刊於3/5明報星期日生活)
潘朵拉盒子﹕當北美流感 降臨美麗新世界
「對,文明就是消毒(Yes, and civilization is sterilization.)」——Aldous Huxley《美麗新世界》第七章
「疫症後,最難向公眾解釋的,是為何我們毫無防備;因為早已有足夠的警號。」——Klaus Stohr(世衛主要人員),二○○四年
北半球流感季已過的四月天,十九日,也是墨西哥衛生部 門通知世衛國內爆發甲型H1N1流感後數天,英國 殿堂級小說家J. G. Ballard不敵癌症與世長辭。J. G. Ballard在香港沒有享負盛名,但在歐美文藝圈稱得上是個cult figure,長年備受知識分子推崇。他所撰寫的小說主題全離不開對晚期現代化世界危機四伏的恐懼與及對進步(progress)的懷疑;而這種焦慮就在文本所描繪一個又一個的反烏托邦(dystopia),尤如末日降臨的都市世界中展現出來。J. G. Ballard遠去,執筆之際甲型H1N1流感剛登陸香港,小說的世界離我們又有多遠?
如果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讓世界重讀凱恩斯馬克思,反思全球金融體系的路向和資本主義外的選擇,九十年後再襲人類的H1N1流感會讓世界學到什麼?G20並沒有如帶來全新的經濟體系。而歷史也必須記着,二○○三年SARS 將近退潮的春夏之交,前中大醫學院院長鍾尚志對着全港電視觀眾說了句﹕世界從此應要不一樣。結果,世界並沒有如他所願走上另一條路,馬照跑舞照跳,最大的改變或許只是被立法會 SARS調查報告直接批評的陳馮富珍 當上了世衛總幹事。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但它並沒有在瘟疫過後到來。然後新的疫症又來臨了。
被強行加速的進化
學術界對上述種種不是沒有反思的。碰巧筆者月前讀到Mike Davis有關禽流感的研究著作,他近日亦在《衛報》評論是次流感散播。簡言之,他指出近年在全球出現的新型流感,都起因自人類行為帶這些微生物走上了快速進化通道(fast track of evolution)。而Mike Davis更提到,期刊《科學》在六年前已報道過北美豬工場豬隻體內流感的異常變種。從俄國革命到西雅圖「革命」的九十個年頭,這種曾殺人無數的病菌基因組並無大變動,然而從千禧年開始它在豬隻身上的進化比一切舊有自然律都要快。研究者在當時已提出它們有變為人類流感的潛在危險。我們都熟知的在禽鳥身上已發生的故事,今天輪到豬隻了。變種的H1N1讓世人恐慌,豬隻卻安然無恙。
這個問題直指的,是近年深受各地食物運動組織(如意大利 慢食運動)關注的全球糧食體系和工業化農產動物帶來的生態禍害。眾多有關禽流感的研究都說明H5N1 的出現,與候鳥的關係較少,更大的元兇該是大規模養禽業所引致極不可測的病菌生態。Mike Davis也懷疑,經過不知多少代變種和在多少物種身上混合而成為人傳人的H1N1甲型流感,也與大型企業在工場雜亂地使用抗生素不無關係。筆者無意粗疏地確立近年食物系統生產家畜的方法與流感變種的因果關係,但食物放到我們餐桌前經歷的複雜旅程,所造成的物種關係劇變及其災難性結果,當前依然遠超人類想像。
一百萬零一夜中的都市
有趣的是,Mike Davis老本行其實是書寫城市,他的暢銷書《貧民窟星球》(Planet of Slums)承接二○○三年聯合國 人居署(UN-Habitat)報告,探討貧窮國家城市化的災難,也呼應着當前的危機。《貧民窟星球》想說明的是,在奧斯卡 最佳電影《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中出現的孟買貧民窟和城市景觀絕非冰山一角;這種城市化模式將變本加厲地在大量貧窮國家出現,成為未來地球大部分都市人口的生存背景。這個被命名為沒有增長的城市化過程(urbanization without growth),與刻下甲型H1N1流感的散播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若密集農業(intensive farming)讓豬隻以前所未見的方式聚集會帶來異常的物種關係;我們也即將目睹全球極端貧窮的都市化之下,前所未見的人類聚居方式。聯合國預測二○一○年,墨西哥城將會是世界第三大城市,人口超越二千萬。其實長久以來墨西哥城的狀况已儼如J.G. Ballard描繪的世界,大量人口密集地活在欠缺清潔供水設施、高度空氣污染和沒有垃圾處理系統的「現代城市」。難怪網上有該城居民說到,他們早知末世會降臨,只是想不到來的是流感。但要注意的是,雖然他們的居住環境用西方角度來看並不安全,其實內部也相對穩定,有其特有的系統和互助關係。如今跨國食物企業擾亂的微生物基因,卻讓這些人口背上毁滅性的後果,同時承受國際間千夫所指。這些面對流感時特別脆弱的地方,其實最為無辜,卻成為了代罪羊。似乎,當世界宣稱這是都市化的世紀,絕大部分人並沒有電影主角Jamal的運氣。
細菌示範全球一體化力量
地理學者Roger Keil也在二○○三年後策劃了一系列研究,理解SARS在全球擴散的啟示,這些研究成果出版為Networked Disease一書。這本書分析的是全球人口高速移動,如何將這世界鑄造成微生物的大熔爐。換句話說,全球化引來了「全世界的微生物聯合起來!」的結果 。如果《絕望真相》讓我們意識到倚賴飛機的旅途會排放過量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氣候變化,它沒有讓我們知道故事更絕望的另一半﹕今天的航空流量,正為世界帶來全新的連繫。當我們依然在摸索全球化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結果,世界對微生物全球化的理解還在一片迷霧中。如果貨物與資金的自由流動要靠WTO和IMF來強制執行,細菌早就身先士卒示範了全球一體化的力量。
富有國家不僅不會因有較先進的公共醫療系統而獨善其身,部分學者更警惕,活在已發展國家的人口天然免疫力,將無力抵抗來自地球遙遙角落的病毒。而且,發人深省的是在全球化中得益最多的龍頭城市也會因高度向外延展而成為最欠缺生物保安(bio-security)的地方。截至五月一日,香港終於繼紐約 和倫敦 有首宗H1N1確診,香港「幸保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可說深具象徵意義的警號。上述就是時空壓縮下出現的新生態。動物與動物的距離、人與動物的距離、人與人的距離,人和動物與微生物的距離,都在近二十年間因「發展」而被人為地大幅重構。從這角度來說,地球真的變平了,但同時成了一個潘朵拉的盒子。
地球很危險,快點回去火星?
《紐約時報》沒有說錯,香港在流感消息傳出之初已作了全球最嚴密的防備工作。香港是有從SARS學習的,但似乎香港和世界真正要學的都遠不止這些。必須強調,上述的背景並不是什麼蝴蝶效應或黑天鵝效應;恰恰相反,貌似混沌的當下正是近代人類主宰全球發展為地球帶來的龐大轉變和不可掌控的局面。甲型H1N1流感橫行也再一次意味,上世紀盛行的現代主義式發展和烏托邦思想,即人類可以憑一己之力全面改造世界和解決問題的想法,已經全無信用。難道我們願意相信,像林鄭之類的「進步發展觀」,會是新世紀的福音?
歷史沒有終結,自然仍在前進,但地球可能會剩下最後一人。四月二十二日,《法新社》報道兩位法國 天文學家發現目前為止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 。那兩位天文學家所象徵的人類欲望,加上有關流感將令世界損失多少個億的新聞每天出現,讓我們清楚知道,另一個世界還是可能的,但好像不會在我們的星球出現。四月二十八日,深受流感困擾的墨西哥城發生六級地震。無辜的他們除了質問上蒼的不仁,他們還可以問誰?會不會是周星馳 ?地球很危險,快點回去火星吧,如果那邊真有個美麗新世界的話。
延伸閱讀﹕
J.G. Ballard, Super-Cannes
Mike Davis, The Monster at Our Door: The Global Threat of Avian Flu
Mike Davis, Planet of Slums
Harris Ali and Roger Keil, Networked Disease: Emerging Infections in the Global City
訂閱:
文章 (Atom)